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媒体集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集萃

北京日报:当“互联网+”遇上求医问药


“互联网+”时代,窗口排队挂号的方式已经out了,对于非急诊预约挂号,各大医院纷纷开始利用电话、自助机、网站、微信、支付宝、APP等渠道,为患者省去到医院排长队的麻烦。“十一”长假期间,“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在互联网创业人群中引发关注,也让人们更加意识到医疗健康的重要性。

 
网上挂号更便捷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利用网络在线挂号呢?方法不止一种,这就教你几招儿。
 
方法一:不少医院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挂号,如同仁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医院、朝阳医院、积水潭医院等等。以同仁医院为例,关注其官微后会跳出一条关于“如何快速预约登记?”的信息,详细介绍了公众号预约的每个具体步骤,熟悉流程之后,点击下方显眼的“开始预约”,就会出现本人需绑定的信息,除了要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外,还要上传就诊人手持证件的照片以及证件正面照片。之后进入“预约登记”按提示输入相应的“院区”“科室”“医师”“就诊人”及患病信息等,填写完毕后提交。患者还可以进入“我的预约”,查看预约记录。
 
方法二:各个医院微信服务平台较为分散,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推出了“京医通”官方公众号,目前集中了22家医院,如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亦庄院区(南区)、北京朝阳医院本部等13家,其余9家显示“开通中”。关联绑定京医通卡或社保卡,就能预约7天内号源。通过“京医通”公众号挂号还可以使用医保结算。但是,微信预约挂号后患者未就诊,且未办理退号,将视为爽约。无故爽约累计3次以上(含3次),将进入系统爽约黑名单,此后3个月内无法享受微信预约挂号服务。
 
方法三:微信与“就医160”合作也推出了统一挂号的功能,只需打开微信钱包,进入“城市服务”,再点击“挂号平台”,就可以看到本地的医院、科室与医生信息,并完成在线挂号。目前统一挂号服务并非在所有城市上线,若将地区选择为“西安”,将显示有三甲医院37家,均标注了各家医院的突出特色,而在北京市则只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方法四:支付宝也“不甘落后”,其“城市服务”中的“智慧医院”功能中集中了北京21家医院。
 
方法五: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网站(www.bjguahao.gov.cn)也将分散的各医院官网预约挂号集纳了起来,该网站由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让人们预约挂号更方便快捷。
 
医疗APP体验如何?
 
医疗类APP仿佛一夜之间声名鹊起,令人眼花缭乱。在2015中国移动医疗APP发展潜力排行中,可穿戴设备排名第一,医药电商排名第二,在线问诊和挂号预约紧随其后,各色各样的APP究竟使用体验如何?
 
王先生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因为要进行第二次腰部手术了,急于找个靠谱的专家。于是,王先生成为首批尝试通过APP寻医找药的患者。他说:“我第一次用APP时,也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生怕上当受骗。”王先生先是下载了“好大夫在线”,搜索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系统推荐了相关的医院和医生,“每个医生都有资历介绍,还会显示其他患者对该医生治疗某项疾病的推荐热度、疗效和态度的患者打分,看一看已经治疗过的患者评论和留言会比较放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考虑,王先生最终预约到了北医三院的一位专家。
 
王先生说:“我身体差,不方便去北京,就把专家请到我们这里的医院给我做了手术,手术比较成功,后期就在我们这里的医院住院、康复。”但王先生也有一些小不满,“最热门的几个专家很难预约到,而且想要对病情咨询只能免费提问三次,之后就是付费咨询,但每付一次费都要一两百元,也只能问三次。和医生互动交流还是有些困难吧。”
 
针对医生解答疑难这一需求,王先生发现了“微医”APP,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轻问诊。“软件设计得挺智能,但是描述自己病情的时候,确实不如面对面地进行对话方便。”王先生觉得虽然软件不能百分之百完美,但还是为自己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用再拖着病体到外地费尽周折地找专家,在家里用手机也能咨询个“八九不离十”。
 
网友“佩佩妈”觉得“春雨医生”比较实用。这款APP的“健谈”页面里有很多话题,可以经常与一些相同症状的人沟通,还有类似于微博的热点和一些较好的养生文章,可以查到很多药品的药效和服用的疗程。“其实我最喜欢‘症状自诊’这个功能,可以把自己身上每个部位的毛病全放在一个虚拟的人身上,软件就会给你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注意事项。”“佩佩妈”表示,“虽然很多功能我还用不着,但这几个功能对自己帮助很大,感觉生活越过越健康了。”
 
网络“堵车”增烦恼
 
对于患者来说,“互联网+医疗”带来了方便就诊的福音,患者们“举双手赞成”。但同时,患者们也表示了更高的期许。
 
对于一些名医和著名大医院来说,网上预约挂号并不能彻底解决“挂号难”。不少网友反映,线上“挂号难”成了患者遇到的新难题。网上挂号排长队很烦,但挂上号后又被“放鸽子”更可怕。北京市民张女士说她成功挂到了号,但在预约日期的前两天才收到短信说,因专家停诊,她的预约被取消了,张女士只能重新预约两周以后的专家号。
 
移动医疗APP固然给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这么多软件是否都能为消费者提供合格的服务?答案是否定的!一些医疗健康APP缺乏严谨的临床论证,缺乏监管,未形成统一完善的规范,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比如有的APP里医生信息不完整、不规范。另外,隐私信息安全也需注意,许多移动医疗APP是第三方平台,所涉及的患者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会诊信息等,一旦发生泄漏将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
 
目前,大多数医疗APP都处于用户积累的初级阶段,不少都有轻问诊功能,但并不太成熟,有业内人士分析,“疾病诊断需要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最后进行诊断性治疗。通过互联网,医生往往只能了解到病史症状,其他的环节仍然只能到医院实现。”如果过分依赖APP而不去医院就诊,会增大误诊、误治和延误病情的发生率。
 
业内人士建议:对“互联网+医疗”,法律监管的制度要跟上。医疗行业攸关人的生命健康,从严监管非常必要,需要尽快研究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患者用得更放心。(苏倩)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