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媒体集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集萃

海南日报:千年海捞瓷印证南海航海史


7月24日是三沙设市四周年的日子。

在浩瀚的南中国海上,千百年来,早就留下中国人耕海牧渔和远航贸易的轨迹,那些从水下发掘或捞起的沉船瓷器,更是对中国人悠久闯海历史的有力见证。

今天,人们将从海底捞上来的宝贝统称为“海捞”,除了海捞瓷,还包括海捞钱币、象牙、香料、石雕、琉璃、铜镜、红木、兵器、珊瑚、紫砂、茶碾等。

在收藏者的心目中,“海捞”不但具有文物历史价值,还是反映中国人通过南海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各地的重要证据。

上世纪九十年代,海南收藏家魏希望,从潭门渔民、印尼渔民、越南渔民手中收集了大量从南海海域出水的中国产瓷器。

这一件件出水的精美瓷器,也密藏着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些瓷器上存留至今的年号铭文也印证着中国人在南海航海的数千年历史——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外贸活动,从汉代开始至清代,从未间断。

“此处何必名天涯,汉人早已到南沙”

谈起海捞瓷,魏希望先说了一个故事:海南建省伊始,老一辈革命家熊向晖,在游览三亚天涯海角时,依偎在傲岸巨石“天涯”两字之旁追古抚今,触景生情,慨然赋诗曰:“此处何必名天涯,汉人早已到南沙。”

魏希望说,熊向晖之所以说“汉人早已到南沙”,那是有历史证据的。而这些证据除了史书记载,则是那些茫茫南海中出水的瓷器。这些被称为海捞瓷的瓷器的形制和铭文,清楚地记载着沉没在这些礁石上的航船的沉没时期。

作为海捞瓷收藏者的魏希望,收藏着数百件各式各样的海捞瓷。这些海捞瓷是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潭门渔民手中收购而来,不少海捞瓷历经千百年的珊瑚生长,从海水中捞出的瓷器上已经有一层厚厚的珊瑚包裹。

在魏希望收藏的海捞瓷中,有一件出水于南海的汉代陶罐,一起出水的还有成串的汉代五铢钱。这只陶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魏希望从越南渔民手中收购而来,一直奉为珍品。

魏希望表示,汉代因为航海技术水平不高,从广东、福建、海南一带出发的商船、渔船闯南海只能沿着岸边不远处的海域行驶,因此在中南半岛附近触礁搁浅沉没,是常有的事情。

但是,从唐代开始,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船只可以不用沿着中南半岛绕一个圈,直接从西沙、南沙驶出南海,到达目的地。

为此,魏希望也寻找过一些关于海捞瓷的史书记载:《前汉书·地理志》记载:“所致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东汉杨孚在《异物志》中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磁石”意指南海水下的暗礁,航船经过会触礁沉没或搁浅不能前行。《异物志》还记载,南海诸岛盛产海龟和玳瑁。

在魏希望收藏的汉代以后的海捞瓷中,从西沙、南沙出水的海捞瓷开始变多。这表示,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从唐代开始,我国渔民的南海航线开始向西沙、南沙海域延伸,不必再从中南半岛绕一个半圈沿着海岸线航行了。

“两宋”是海捞瓷器最多年代

“两宋时期,是海捞瓷最多的时候,也是出水海捞瓷种类比较丰富的时期。”在魏希望收藏的海捞瓷中,不少属于两宋时期,这些海捞瓷从生活用的陶罐到装饰用的花瓶,再到夜里照明用的烛台,花色精美、种类繁多。

在他存放藏品的专用房间内,他也向记者展示了一份独有的收藏品——一只从西沙北礁出水的完整的宋代陶罐。

这是一只普通的灰色陶罐,罐身上布满着各类贝类附着物,让人称奇的是,陶罐内装满了一摞各式各样的瓷制脂粉盒,脂粉盒上描绘的花鸟鱼虫图案清晰可见。虽然罐口敞开,直径约10厘米,罐中的脂粉盒可以晃动自如,但始终无法从罐口中取出。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魏希望从潭门渔民手中收购了这只陶罐后,他的脑海中霎时浮现过这样一幅场景: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一艘商船满载着这些装有脂粉盒的陶罐,行驶在茫茫南海之上,目的地或是东南亚的某个国家,或是印度,没想到船刚刚行驶到西沙的北礁附近,就触礁迅速下沉。这些陶罐随同船只一直在海底礁盘上沉睡了千年。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沙进行渔业作业的渔民将其打捞出水,却发现陶罐连同罐内的这些脂粉盒依旧完好无损。

魏希望曾经想尽一切不破坏陶罐的办法,试图将那一个个小小的脂粉盒取出,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望着敞开的罐口,他说:“说不定,在这些盒子里,还装着千年前产自扬州或者杭州某座城市的脂粉。”

在收藏海捞瓷过程中,魏希望发现,宋代、元代南海中的海捞瓷数量一直都很多,到了明代,根据海捞瓷的铭文中年号的判断,明洪武、永乐年间的海捞瓷最多,这种鼎盛一直延续到万历年间,从明代万历年后,海捞瓷开始慢慢减少。到了清代,海捞瓷出水的数量明显少了很多。而根据海上捞出的海捞瓷器判断,到了民国时期,再也没有因触礁沉没的商船,也见不到战争中被击沉的船只上残留的瓷器。

“特别是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使得中国的航海事业达到了顶峰,行驶在南中国海上的商船数量增多,因此触礁沉没的几率也有所增加。”魏希望说,随后伴随着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随后的彻底海禁,以及清代禁海政策,南海上航船的数量少了,让万历年后以及清代的海捞瓷器数量不及以前。

“海捞”展示中国古代闯海历程

魏希望表示,除了海捞瓷,海底捞出来的收藏品还有很多,这些被统称为“海捞”,海捞瓷正是“海捞”中最耀眼、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门类。

除此之外,“海捞”还包括海捞钱币、象牙、香料、石雕、琉璃、铜镜、红木、兵器、珊瑚、紫砂、茶碾等。在魏希望收藏的藏品中,除了瓷器,还有很多这类“海捞”。

在魏希望的藏品中,还有一尊锈迹斑斑的青铜大炮,这只50厘米长,口径约10厘米的大炮看似体积不大,可两个人的力量都无法将其移动。这尊大炮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潭门渔民从西沙的浪花礁附近水下礁盘捞起,如今炮身上还布满着各种海洋生物留下的痕迹。

虽然大炮上没有任何铭文,但魏希望在查询了古代武器式样图谱后,询问打捞这门大炮出水的渔民之后了解到,这是一尊属于明代水师的大炮,与之一起出水的还有带有明代年号的钱币。

魏希望分析,从这门大炮的形制来看,炮身两侧铸有两只固定的卡扣,是一门安装在侧舷的副炮,发射时只能上下调整射击角度,不能左右移动,口径不大,可能只是商船上用来防御海盗的自卫武器。

魏希望的另一件海捞藏品,则是一把在西沙出水的宋代样式的铜锁,出水时呈现闭合状态,据他分析,这把锁是在商船上用来锁住钱箱或者是重要仓室而用,因为和这把锁一起被渔民打捞上来的,则是大量宋代瓷器。

“这些南海中出水的收藏品,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人、渔民在南海自古以来通过南海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行闯荡世界各地的重要证据,古时南海上行驶着众多中国的航船。”魏希望说,下一步,他计划将收藏多年的一批珍贵海捞瓷和捐献给即将开馆的南海博物馆,向人们展示南海水下的秘密。(记者 袁琛)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