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盟员心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盟员心语

 

 

从法国高考试题想到钱学森之问

 

王令光

 

今日大暑,热浪滚滚,正是一个学子们难熬的日子,高考成绩公布在报端,考生在费尽心机的填报志愿。

在网上看到一幅照片,一位应届女士伏在两摞半米来高的做过的模拟试卷旁。其勤也夫,其苦也夫!愿她考取满意的高校。

日前,有位资深的记者朋友为我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谈法国高考试题的微博,让我面对如下试题沉思良久:

(科目:哲学,任选一题,4小时答出)

文科考生试题

1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

2、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么?

3、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理科考生试题

1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

2、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

3、解释卢梭《爱弥尔》的一个节选段落。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

1是否可能存在天生的欲望?

2、工作,是否仅仅为了有用?

3、解释乔治·贝克莱《消极服从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用一句网络最流行的语言,这些题目确实太“雷人”了。

老实讲,这样的试题莫说让中国的考生做,就是负责命题的老师也是不敢出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教过。而且这类试题,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难以划分数线。

某些人总把眼睛盯着美国,认为那才是高等教育的顶峰,开口就是美国常春藤联盟(The Ivy League)如何如何。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欧陆,就更懂得法国比美国更重视人文教育强调思辨性、批判性的思维训练,注重人的独立性、反思性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从我们目前的高考方式和各类试题,就可看出中学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内容、施教的方法等都亟待改变。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要鼓励、引导认真读书、读重要的原著,启发他们独立思考,而不是灌输给他们对一些问题应该如何看。必须培育善思考、勇争鸣,有创新精神的氛围。校园中绝不可给某一观点乱贴标签、压制歧见。

上世纪50年代前半叶,还没有强调“标准教案、统一课件”时,我的老师只拿着粉笔盒与点名册进入教室。考试测验时,他们往往会提出开发思路的新鲜题目。譬如:“如果能够赶上光速,你能看见自己的幼年时代吗?”、“你能分析鲁迅在《故乡》中的感伤情绪之由来吗?”、“现代猿猴是否又会进化成新的人类呢?”……可以回家去找资料、琢磨出道理再来回答。诸如此类,反映出名师教化的高招卓识。

培育学生的思辨、创新精神,依愚人之浅见简言之,就是让学生从少年时期就学会耐心读书、勇于思考。

高考试题,反应了中学的课程内容和老师的施教理念。从令我们震惊的试题就可以知道,法国中学教育是有相当的理论深度的。就拿《爱弥尔》来说,它本是一部哲理小说式的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尔》整个欧洲影响巨大,不亚于孔夫子的《论语》之在中国。我们的教学大纲是容不得学生去研读《论语》的,学生语文基础也没有读的条件。何况对其还需要事先加以批判、肃清毒素。至于对真理、自由、欲望的放开思考,我们的中学就更是匪夷所思了。

我没有主张照搬人家的课程,只是觉得通过比较从中应该有所启发。至少在当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中,输入一股新鲜空气,给学生开拓深入读书、大胆思考的园地。鼓励青少年知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马克思到普列汉诺夫、陈独秀,以及“五四”以来思想文化的大体发展脉络。如果学校不进行相关的教育,那么胡吹乱侃的影视剧、戏说无据的文艺作品,会把学生的头脑搞成真正的一盆浆糊,距离真知愈来愈远!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难倒了许多人。不是没有答案,而是一言难尽啊!事实上钱老在就任中国科协主席时,还有过一问:为什么科协下属的一百多个协会里,没有一个是社会科学类的,难道那不属于科学吗,不在普及之内吗?问题的根子就在指导思想和教育体制。

话说回来,据中国人民大学周孝正教授分析,科举选才、择优录取、贵胄草根、机会均等,是我中华的第五大发明。外国的高考其实是从我们这里学去的。可惜,如同那四大发明一样,我们这个原创者远远落后于他们了。根源就是教育和选才方式落后。现在,我们提出要与世界接轨,高校自身的任务责无旁贷啊。

正是:

试题惊看法兰西,琢磨中教有玄机。引导学子深耕读,鼓励青年勇质疑。

常青藤下名声响,文艺复兴底蕴耆。钱公一问皆嗫嚅,精神创新最根基。

 

 

2012722日于济南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