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盟员心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盟员心语

 

 

 

 

麦 子 熟 了

 

王  瑛

 

上班的路上,某一天突然发现路右有一爿叫“麦子熟了”的面包店。招牌悬了好长时间却不知为什么始终没开业。卷帘门一脸的心事,似乎在等着事先约好的某个人。每次经过,我总要去读一遍招牌: “麦子熟了。”麦子熟了吗?麦子该熟了吧。于是眼前就有骄阳炙烤下的麦田,就又想到了麦收的场景。

我的家乡在农村,每到农历五月初头,村子便被黄澄澄的麦田簇拥着。端午节还不到,布谷鸟每天就要在天刚笼明的时候叫床。一遍又一遍,像唠唠叨叨的家长,唤的你不好意思再睡懒觉。这时节就有人每天都要到麦田里去转几遭,看看成色,掐几穗麦在掌里搓搓,吹走糠,然后放到口里慎重地嚼嚼,接下来是一小会儿的盘算,于是自家收麦的日程就确定下来了。

做这事情的往往是在家主事的男人。有妇女去做这事的,要么男人不在家,要么男人是个没主意的软货。在决定何时动镰的事上,男人往往更显决断力,即使决断不妥落家人埋怨,也要斩钉截铁毫不含糊,说哪天就哪天,吐个吐沫砸个坑。而女人往往是心里有底了也一时不能定夺,碰见谁问谁,把手里搓好的麦粒送给所有从地头经过的人尝。

定下动镰的日期,就要准备按场了。场地各家都有,只是荒了一年,现在需平整轧实。头天晚上用大水洇场,也叫泼场。场边恰好有水汪最好,若近处无水,要到别处拉水洇场,功夫就大了。滋润一夜,第二天一早要赶紧撒上麦糠,不然太阳一晒头晚的力气白费了。均匀地撒上一层麦糠,然后用碌碡轧。有牲口的家庭,轧场是极富情趣的事。牵头驴骡或牛,拉着碌碡慢悠悠地绕圈,碌碡郭磨得碌碡两端的窝眼吱吱地响,里把路外都听得到。场地相隔不远的几家同时按场,碌碡互相唱和,像赛歌似的。雀鸟们被碌碡的歌比得失了音,一个个变得老实巴交的。

麦场里用的扫帚、木锨、杈子需提前准备好,再赖的户也要买齐这些东西,不然会被邻居耻笑不是过日子的人。割麦的镰刀,物件小作用大,轻视不得。最好买知根知底铁匠的货。若买来的再磨也不快,你一个麦口就气生了。麦收一开始,再买镰刀就难了:一是铁匠忙麦田不卖了,二是麦子一熟根本容不得你东街西集地去找买。麦熟一晌。只要熟了,割得慢一慢麦子就会朽头。麦朽头再割,麦穗就容易折掉,麦粒也要撒落。

割麦是个苦差事,苦到什么程度只有亲历此事的人才知道。大毒的太阳直对你使着劲照晒,麦棵里蓄满了蒸人的热气。一弯腰一低头,汗珠子落一地。一家人在地头一起上趟,每人几垅子往前割,你割得稍慢一点,立马就会被落下。没有人催促,也没说比赛快慢,但落在后边自己觉得不好看。要想不被落下,就要少直腰,少擦汗。闷着头不停地往前割。一个上午下来,胳膊被麦芒扎得全是红点子,浑身上下都痒痒。头懵懵的,身子骨像散了架,倒在麦茬上也不想起来。汗腌得眼生疼,一点也不想吃东西,光想喝水。

整个麦季,割麦是最揉搓人的。如果人手整齐,一般要割三天左右的时间,人手不齐整,有时要割六七天。这六七天比在热鏊子上还难受。白天割的麦,晚上要用地排车拉到场里。如果天好,当夜要把麦个儿铡出来。铡麦是个力气活,要利索地把整个麦个儿的麦秸腿(麦棵下半截)铡掉,这需要家庭中身体壮实的担当。“咔嚓” 、“咔嚓”,有时到了下半夜了,麦场里还有铡麦声。这期间一家人最需要的是互相体谅,说话要平和,千万不能找别人的事,尤其是孩子小的两口子之间。

麦子入了场,麦场就是临时的家,一天到晚不能断人。麦场边盖间小屋,叫场屋,但看场的人往往不睡在场物里。场屋低矮闷热,蚊虫多,只有下雨夜才住进去,平时大都睡在麦垛旁,用麦杈撑个棚,塑料布搭在上面遮露水,既凉快又便于随时知道变天,同时也能明确地提醒他人本麦场有人看夜。铡好的麦摊在场里晾晒,晒干后用碌碡轧。一圈一圈地轧,麦草泛白了用杈子翻一遍,再一圈一圈地轧。等麦穗里粮食差不多净了,把麦草挑到一边,麦粒麦糠堆在一起,接下来就是扬场了。扬麦绝对是个显本领的技术活。好扬家即使没有风,也能把粮食和糠撇出来。当然还要有个会扫的(用扫帚扫去麦糠),大人说“三分扬七分扫”,我的经验认为此讲有些夸张,扬手应是最重要的。扬净后的粮食堆在眼前,立马就能把多少天的疲劳给扯掉。

麦收考验着每个人的体质,但再壮实的人一个麦口也要瘦上一圈。庄稼人都知道麦口的极度劳累,但谁都不会躲避,全都直着腰板去迎接。乡亲们的坚韧和顽强在麦收季节展示得十分鲜明而生动。我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嫂子甚至我和弟弟,都经历过多年的麦口煎熬。现在想起来都不愿说些什么。父母已故去多年,不知天国的五月有没有麦收,若有,希望父母别太累着,你们在人间已历经了太多的辛劳。

由于农村耕作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麦收季节的劳动强度不再像前些年那样大了,但收麦依然不是轻快活。五月的太阳依然当头炙烤着,劳作的人们汗还是少不了要流。真诚地希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能够知道每天吃的粮食从哪里来的,来得多么不容易,从而生出一些感激之情,虽然我的父老乡亲们从来没想过要什么人感激。更希望从农村走出去的农民的子女们,千万别忘了农村,别忘了农村的家,在外好好活着,让家里人放心。

 


作者:王瑛,山东省优秀教师,枣庄十佳中学语文教师,枣庄十六中业务副校长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