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盟员心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盟员心语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多党合作新篇章

 

 

徐长海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说,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我国改革发展面对重大挑战、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年。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加强民盟自身建设,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党关系,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需要,也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更好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需要。

作为民主党派的一员,我深刻地体会到,越是坚持改革开放,越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越是要走发展党内民主、扩大人民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加快政府体制改革的发展道路。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向民主与独立

60年前,在全国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全国各阶级阶层人民实现建立新中国的光荣使命,发布了“五一口号”,郑重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共“五一”口号的发布,指明了中国的发展方向,调动了全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反映了全国各界人士、各族人民的心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五一口号”的发表,充分表达了各民主党派的一贯主张,中国民主同盟迅即作出反应,坚决响应中共“五一”号召,发表了《致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报馆暨全国同胞书》,认为“政治协商和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今日救国建国的惟一正确途径”,也是民盟“一贯的奋斗方针”。

在祖国的大片河山被日寇占领,民族处于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蒋介石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为了一党之独裁私利,悍然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试图挑起内战。这时,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利益,毅然放下自己心爱的书本,组建中国民主同盟,坚持民主、团结、抗日主张,呼吁召集党派会议,结束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走民主宪政道路,民盟的主张得到了中国共产党有力支持。此后,民盟在国民参政会、旧政协会议、拒绝“伪国大”等重大事件上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为维护联合抗日战线,反对内战、反对独裁作出了贡献。

就是这样一个处于中间立场,不具有武装的民主党派,却遭到国民党的仇恨和迫害。先是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李公仆闻一多血案,继而又公然以所谓“通匪”、“贩毒”为由,杀害了民盟中常委兼西北总支主委杜斌丞。在当时只有两、三千人的民盟中出现100多位烈士,解放前夕,渣滓洞集中营,牺牲的烈士中有27位盟员。19471027日,国民党竟然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严加取缔,下令所有的盟员都要到国民党机关登记,民盟领导人被特务跟踪,同时民盟总部被包围, 116日,民盟被迫停止政治活动。至此,民盟充分认清国民党的独裁与反动,认识到只有打倒国民党,中国才有希望。1948年初,民盟公开宣布与中共通力合作,民盟领导人公开表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上和中国共产党坚定地站到一起的态度。

民盟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盟在长期的革命和斗争中,用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总结出来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民盟由中间立场走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走向民主与独立,民主党派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政治走了大弯路。其间实行的所谓“大民主”,实际上是一种街头民主,说得更重一点是冲动的“多数人暴政”,是无政府状态,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削弱了党的领导,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拨乱反正,纠正了“文革”的错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针对“文革”的经验教训郑重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到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兴衰的高度来认识,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高度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他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提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邓小平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探索。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各项基本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城乡基层民主得到巩固和充实,执政党的党内民主、政府民主和司法民主全面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规律,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立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过程公开,人大代表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加强,促进了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民族区域自治法》得到进一步落实。党内民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党中央发挥表率作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中央的重大决策在更大的范围内征求意见,进行了党代会常任制等党内民主的改革试点,这一系列举措为党内民主建设积累了新鲜经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性和发展道路,对于贯彻党中央的部署,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主动性、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选择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经过长期的奋斗,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之上,必须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要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党内民主的状况决定和制约着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人民民主的发展有赖于党内民主要素的生长及向周边的拓展。没有党内民主的充分发展,人民民主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党内民主观念的强弱、党内民主架构的科学与否,都会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建设与发展。正因如此,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思想;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发扬党内民主以推进人民民主确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更对这一路径作了详细而具体的部署,我们必须按照这些要求扎实推进。

二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自治等民主制度,采取政务公开、决策透明、决策听证、程序民主等办法,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发展基层民主,逐步扩大自治范围和直接选举范围,以权为民所授来保证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调动积极性。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四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各级党政组织和全体党员、公务人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推进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监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五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政治体制,也就是实现十七大所要求的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统筹安排、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积极探索建立决策权、执行权、司法权、监督权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机制和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建立服务型政府。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作者简介:徐长海,东营市盟员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