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苑撷英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撷英


“战疫”随笔(之十五):王坚

 

李丹平

 

昨天侯晓燕送来《他们是新冠肺炎疫情前沿阵地上“消防员”》,看后想改却又改不动,索性从头写起,使“战疫”随笔第一个“人物篇”不期而至。

王坚,1964年生于土庄,1986年毕业于淄博卫校,卫生主治医师,从事疾控工作34年,是潍坊市消毒杀虫灭菌专家,中国卫生监督协会消毒与感染控制委员会委员。

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他背着喷雾器去过高密每一个留验站点……

2008年四川地震他去过汶川重灾区桂溪乡。

2013年扑灭H7N9流感疫情他去过数十处现场消毒灭源。

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他去过各国元首下榻的宾馆。

2019年寿光洪水灾害他去过被淹时间最长的南宅科村。

2020年这场抗击“新冠肺炎”战役,56岁的他又一次背起喷雾器,不舍昼夜、冲锋陷阵、直扑疫情。

在村庄,在小区,在疫点,在医院,都闪动着他的背影,指导消毒、亲自喷杀、示范带徒。不管深夜凌晨,一声令下,即时上阵。大年三十那一天,他和战友们战斗到下午2点多才回到单位。

有时一个小时,又是两个小时,有时四个小时,密闭的防护服里,汗水沿着脊背流淌,汗水侵袭着不敢睁开的眼睛,汗水把手脚浸泡得惨白,一走路,汗水就在水靴里咕叽咕叽地响。

常常,一碗方便面就是一顿午餐;常常,在没有开水的地方只能矿泉水加饼干;常常,几个小时不能喝一口水;常常,累倒在台阶上却无力脱下湿漉漉的防护服装。

20多天里,他和战友们去过所有确诊病例、所有可疑病例、所有密接人员、所有重点人员的居住家中、集中隔离点、收治的医院、购物的超市等等。身背50多斤的装备,出动60多次,处置100多个疑点,消杀面积3多万平方米。

他和同事们一道,消毒过房间、车辆、家具、被褥、空气。实施消杀,消毒灭原,严密到位,不放过一丝可疑之处,从源头上控制病毒的传播蔓延。

“新冠肺炎”之初,高密还没有病例,王坚协助海云书记及梅烈、宜东等研究制定了全市各种场所的消杀预案,成为指挥部的范本。

疫情突来,他第一个冲上去,打开通道,让流调、采样队员进入。但他不能走进镜头,甚至不能向外界公布他的工作照,因为他去过的地方都是最危险的地方,都是暂时不能公开的地方。

其实不仅仅是他,还有更多疾控战士,都必须在特定时间里躲开人们的目光去处置疫情。就像隐姓埋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就像没有通讯地址的国防武器研发人员。这就是牺牲,这就是担当。

他们无怨无悔,他们忍辱负重,他们甘愿躲在幕后,因为他们深知,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多的人脱离死亡,都是为了更多的人告别不幸。

当曙光醒来的时候,当太阳舒心地照临的时候,当灿烂的微笑重新返回到每一张脸上,他们悄悄退去,走进平常的生活,走进平静的人群,走进心安理得的人生篇章里面,为有价值的生命和生命的有价值,静默而幸福地守候。

215日大雪之中,烟台籍郭某某的密接人员34人,正在接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王坚他们走向隔离点。

216日冰雪未销的道路上,杜启强、郇海云、迟耸立从疾控中心赶往市政府汇报情况,滨州协查疑似病例的密接人员紧急流调、集中隔离观察。王坚他们大踏步走向重点村庄。

按上级集中救治要求,于某某、郭某某被移送潍坊,但密接仍在,疫情仍在,新情况随时发生。

可以没有红地毯,可以没有追光灯,可以没有院士、诺奖、劳模等头衔和光环,义无反顾,慷慨向前。这就是战士,这就是脊梁,这就是觉悟,这就是崇高。

那些剽窃论文的“教授”能做到吗?那些跑官买官的“公仆”能做到吗?那些吃里扒外的“海龟”能做到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诗人田间的著名诗句,不仅仅是写给抗战时期国民的。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歌里的这句歌词,不仅仅是唱给王坚和疾控战士听的。

漫天大雪,前仆后继,无言无语,潇潇而下,宁肯被尘埃污染,宁肯被脚步践踏、被车轮碾压,宁肯被诅咒、被鄙视、被谩骂!不改初衷,勇往直前,扑向肮脏、深厚、沉重的大地。

在漫天飞舞的雪花里,王坚只是普通的那一片。人们看到,每一片洁白的雪花,都坦然而自信地背起喷雾器,走向病毒,走向死亡,走向涅

 


作者简介:

李丹平,笔名老丹,民盟盟员,高密市疾控中心主任助理,潍坊市人大代表、高密市政协常委。中国网络诗歌学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曾任高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高密诗派研究会会长。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读者》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百余家报刊发表诗歌3000余首。出版诗集《思想树》等17部。诗歌《祝福祖国》入选中学语文拓展教材。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