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苑撷英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撷英


 


杨兴德

 

冬来风寒裹玉沙,晨晓美味飘琅琊。

小吃引人五更起,大排油条泡热糁。

时令小雪,天气凉了。清早开门外出,寒风兜面吹来,不由得一个寒噤,周身哆嗦。不少人收拾好随身的行囊,直奔每天早晨都去的小铺,喝糁!

糁,是临沂地区的独特风味小吃,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腻,祛风除寒,开胃健脾,实为广大市民所喜爱。早晨喝糁吃油条,是临沂人的传统美餐。

糁,这个字,如果不是临沂本地人,大都不认识它,在一般的字典上也不易查到。即便在大型字典中查出来,一般都标出读sǎn,指饭粒儿。或标出读shēn,指谷类磨成的碎粒。用电脑打字,也只有敲击“shen”或“san”这几个键,才能打出糁这个字。

但是,临沂人却读它“sa”。

临沂人对糁“sa”这个字读法的由来,有好多种版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传说是:

早些年间,糁,是在慢火炖好的牛骨汤里,加入姜丝、胡椒面及麦米等佐料熬制而成的,当时的沂州人把它叫做米参(参shen ,发轻声)。

后来乾隆皇帝南巡归来路过沂州,当地官员用米参贡奉给皇帝老子作为早膳。那天天气较冷,乾隆爷连喝两大碗,出了一身透汗,连说好喝。问道,这是什么食物?官员答道,启禀皇上,这是米参。乾隆爷没听懂,叫官员写来看。官员一紧张,把这两个字横写在一起了。乾隆爷一看这个字,不认识,就用手指着问道:“这是啥(ze si sa )?”

乾隆爷可能在南方呆的久了,说话发音受到南方人的影响,把“这是啥?”说成了“仄似撒?”的发音。一个机灵的官员赶紧答道:“皇上圣明,这是糁(sa)。”从此,便有了糁这个名字。

糁,其实就是用肉做成的汤羹。

据临沂县志记载,糁,在明朝末年(也有说是元朝的),由一对回民夫妇在沂州首创。在长时间熬制的牛骨汤里,加入姜丝和胡椒面(驱寒暖胃)、白芷(去膻去腥增香)、陈皮(健胃)、当归(活血补血)、党参(补气)、公丁香(温肾)、面粉和麦仁等多种食材,用慢火熬制而成。几经演变改进,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沂州名吃。

喝糁,讲究热辣香肥。一碗热糁,配上油条、烧饼或烤牌是临沂人最美好的早餐。糁,有牛肉糁、羊肉糁和鸡肉糁三种。后来,还有汉族人经营的猪肉糁。牛羊肉糁比较普遍,鸡肉糁是糁的升级版。

据说,解放前,临沂城有八家著名的糁铺,各家糁铺的配方都是相互保密的,因此,各家糁的口味风格不一。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周围九里”的临沂老城内,只有位于沂州路中段路西一家和位于沂蒙路与兰山路交汇处的一家国营饭店经营糁配油条的早餐。那时候,喝糁都要忍着寒冷排很长的队才能买到。

喝糁的最佳时间是冬三月。冬天到了,室外北风怒号,到处滴水成冰。天还不亮,喜欢喝糁的人们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冒着拿不出手来的严寒,哆哆嗦嗦地走向那热气腾腾的糁铺。排队等候使得几近冻僵了的身体,在进入糁铺门的一瞬间,立即被里面的暖流给融化了。

掌勺的大师傅在一只大海碗里放入刀切极薄的肉片,用大舀子从近一人深的大缸锅里盛出糁汤,再用小木片淋上几滴陈醋和香油,递给食客。拿上几根入口香脆的热油条,找一个合适的小桌坐下,开始享受美味的早餐了。有时候食客多,没座儿了,就蹲在墙角旮旯里,一只手托着糁碗,一只手拿着一根油条在碗里搅和着,一边转着碗沿,一边嘘嘘溜溜地喝着糁。

喝糁,解馋。但绝大多数人去喝糁,是为了取暖活血,而糁汤里面的姜丝和胡椒面儿是最主要的佐料。几口热糁入肚,暖入肺腑,一碗热糁喝完,七窍通畅。在糁汤内各种佐料的作用下,人人脸上都是红扑扑的,身上暖烘烘的,好像奇经八脉都被打通了。昏暗的灯光下可以看到,每个人的脑瓜顶上都在冒着丝丝的白气。这个时候,那种惬意,可能就是现在人所说的那个幸福感吧!

喝糁,讲究早点儿去。那时,临沂城流传着两句话,叫“开锅的糁,刮缸的粥”。刮缸的粥,指的是粥越卖到最后,粥越稠,还有米儿。开锅的糁,是因为这会儿的糁油花多,香。所以,有的老年人三、五更天就去糁铺等着啦。谁赶上了第一碗开锅糁,会得意地谝上好几天的。记得在八十年代沂州路北端(临沂老人都叫它衙门前),有一王姓的(大家都叫他二哥)开的糁铺,早起的第一碗糁,专门留给一位马姓的老人家,他没来到,不开卖。

还有的老年人醒得早,三、五更起来,喝完糁之后,天还不亮,趁着身上热乎,赶回家钻进被窝里去睡个回笼觉,这大概也是一种幸福吧。

也有不在糁铺里喝糁的。一般都是青壮劳力。打上一碗糁,拿上几根油条端回家去,给躺在被窝里的老爹老娘喝,这是大孝子。也有一些妇女,早起买了糁和油条,给在工厂里上夜班的男人送早餐。自己舍不得吃一口,站在旁边看着。男人喝光了糁,留下半根油条叫女人带回去给小孩拉拉馋。这就是临沂人中的贤妻良母。

那时候,糁,一般都是一毛五分钱一碗,鸡肉糁两毛钱一碗。但人们的生活很是艰苦,临沂城也没有多少人能喝得起糁。即便是喝,也是隔三差五地喝一回解解馋。

一些拉地排车的,他们要出大力,挣钱养家,早饭必须要吃得饱。到柜上花一毛五分钱要上一碗糁,三两粮票加上一毛六分钱六根油条,这就是一顿最美的早餐。还有那会过日子的,不舍得喝糁吃油条,交到柜上一毛五分钱,买两碗不带肉的糁汤(临沂人叫它糁坯),泡上自己带的煎饼或者是锅饼,热气腾腾、呼呼啦啦吃饱了肚子,出一身大汗,又去忙乎一天沉重的劳动去了。

俱往矣!

暑来寒往,年复一年,现在的临沂城区比过去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在这个人口密集的城市里,到处都有打着各种招牌的糁铺。只要你喜欢,人人每天都能喝得起糁。一碗糁的价格,也上升为每碗五到三十元不等。喝糁的人和卖糁的人,已经换了不知多少茬,但糁的味道还是那个味道,价格嘛,要看碗中放进肉的多少。不过,现在没有人再去喝“糁坯”了。

喝糁,仍是临沂人非常喜爱的早餐。

 

 

(写于20191122日小雪)

 


作者简介:

杨兴德,男,曾用名杨绪华、杨丰源。江苏省赣榆县人,山东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鲁南技师学院高级讲师,2012年退休。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