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苑撷英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撷英


烟雨江南访旧踪


孔伟建

 

   己亥孟冬,随民盟梁山总支赴苏浙启寻心之旅,历时三日,访乌镇,游南湖,谒周公,叹曩时之痛,惊当世之变,感慨系之,草成二首。

南湖高悬启明灯,寻心不远千里程。

七秩春秋等闲过,烟雨江南访旧踪。

 

径向园林秀处看,斯人不在独凭栏。

海棠有情待周公,丰碑无字天地间。

 

(一)红船初心

    江南初冬,暖如中秋。我随民盟梁山总支,不远千里,去南湖、赴一场跟红船之间心仪已久的心灵之约。

    嘉兴南湖,波澜不惊。那艘点燃革命星火的红船,此时,正安稳地卧于南湖之上,烟雨楼前。她目光温良,神情肃穆,静听一个时代强音和历史赞歌。

    她,无论如何颓旧,其内在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灵魂空间与信仰魅力永远无法被替代。

    历史,留下的是回声,亦是追问与探寻。在那些恢宏而精微的细节当中,我深信,一定游走与驻扎着各式各样的我们。

    在红船边,托物感怀,遥想98年前,13人在此建党、点燃星星之火的伟大创举,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情景。伴随着历史的回忆,我感觉自己融入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南湖,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浙江三大名湖之一,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齐名。时令初冬,轻烟拂渚,冬阳和煦,景色迷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世庆典刚过,来自天南海北的游人满怀深情,纷纷来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南湖瞻仰参观。

    是的,这里是共产党人梦开始的地方,是聚焦无数目光的地方。这是条红色之船,是条高扬红色信念和风帆之船。这条船,先后接受过2200多万人次瞻仰,世上再没有第二条船,能像她一样享有如此尊誉。

    近百年来,这船,一直都在。1921年,当十几个怀揣救国救民远大理想的热血青年走进她的内心之时,她就一直引领着我们披荆斩棘,破浪前进。一条小小的船,一个黑黑的夜,十几个富于理想人由此改写了中国历史,这是何等伟大啊!

    1921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730日晚,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被迫休会。82日上午,“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由李达夫人王会悟作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在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完成了大会议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面对满天风雨阴霾,会议闭幕时,他们发出时代强音:共产党万岁!世界劳工万岁!共产主义万岁!南湖烟波无声,有幸见证了阴霾之中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历史,总是如此多情,这艘画舫因此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泱泱华夏,一个迄今已逾9000万人的大党就诞生于这条红船之上。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1959年,在中央指示下,南湖革命纪念馆根据王会悟的回忆,仿制了一条当年“一大”开会的游船,作为会议纪念船,停泊在烟雨楼前,供群众瞻仰,这条纪念船,从此有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南湖红船”。

    196445日,董必武视察南湖,登上画舫,感慨万千,挥毫题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而今,访踪亭就和红船比邻而居,默默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党的诞生地,或瞻仰红船,或亲笔题词,勉励我们沿着南湖红船开辟的革命航道,继续奋勇前进。

    一叶红船,扬帆起航,冲破了惊涛骇浪,缔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不久,就来到南湖瞻仰红船。20056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署名文章,系统阐述了“红船精神”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是教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无价瑰宝,是用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

    我在南湖岸边、在红船身边久久徘徊,感慨万千,泪眼迷蒙,我用相机记录下跟她的亲密接触。一瞬间,我感觉一下子融入了历史,跟她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了一种别样的感悟。

    建党90周年前夕,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正式落成,为进一步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弘扬“红船精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又一个富有深意的阵地。

     世事沧桑,南湖有情。沿着南湖走一走,追溯党最初的样子,从南湖革命纪念馆慢慢走到南湖红船。党的诞生地,给了我一种母亲般的亲切之感,南湖像个老者,轻轻地将党的历史娓娓道来。追溯历史履痕,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当人民共和国走过70年壮阔征程,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岁诞辰,时代的脚步行进至又一个意义非凡的节点。我想,今天,我们到南湖岸边、红船身边和南湖革命纪念馆接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目的就是传承和践行“红船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一员,在继承与弘扬传统的同时,必须结合时代特征与实际情况去努力践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汲取继续前行力量,在爱岗敬业奉献之中实现自身价值。

国泰,则民安。而今,98个春秋过去了,这条红色之船,梦想之船,正载着我们年青的中国,驶向更加昌盛、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的明天……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世变迁,精神永恒。这,或许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初心所在。

(二)海棠依旧

    在江苏淮安,在周恩来总理故居和纪念馆里,我久久徘徊,不愿离去。

    在这里,我徜徉不已,试图读懂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用毕生心血生动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人,一个泱泱大国的开国总理。

    最是日常动人处。我不愿跟团,愿意一个人游走,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看,我想从点滴之中窥见总理的光辉一生与他的浓厚家国情怀。

    对周总理的最初印象,从小就停留在课本里的《周总理的睡衣》《十里长街送总理》《周总理,你在哪里》等课文之中,停留在英姿少年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之中,停留在他赴日留学前写下的“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临别赠言中,停留于他16岁时许下的“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负所托”承诺之中,停留在他衣服上唯一的饰物那块“为人民服务”的徽章之上。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从小就有耳闻。当我人到中年,在这个初冬之日游走在总理家乡之时,似乎觉得一下子距离总理近了,他仿佛无处不在,一直在我身边,在我的呼吸里。

    当我置身于总理故居与纪念馆里,听着深情的熟悉的旋律《你是这样的人》时,眼泪不由溢了出来: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

    在周总理出生的那座房间里,在总理乘坐过的红旗轿车前,在总理铜像前,在总理故居那株一品梅前,在西花厅那一株株海棠前,我一次次驻足凝望沉思。对这样一位”三无“总理,身为成长于新时代的后辈,除了感佩,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对那棵树,那棵叫一品梅的树,只一瞥,我就被你吸引。这原是一株素心腊梅,因梅乃花中一品,周公乃人之一品,人称一品梅,正如著名散文家梁衡所言:人去梅开,香飘江淮。民族之魂,国之一脉。大无大有,周公恩来。

    多情海棠似故人。在西花厅,电视剧《海棠依旧》里的画面不时闪现在我眼前。周恩来总理在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展现出来的担当精神和非凡智慧,在任何情况下都对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些,多情的海棠应该记得。

    周恩来从12岁离开故乡,直至逝世。66年中,再没回过故乡。海棠依旧,音容宛在。他用对国家的大忠大爱,诠释了对父母的大慈大孝。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风范,树起了一座无字丰碑。故土情深,以他为傲,深情地接纳了他。

    19761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不过78岁。邓颖超按照他的遗愿,亲手奉上周恩来的骨灰盒,将骨灰撒向他热爱并为之操劳一生的祖国大地。

    12年后,中南海西花厅海棠盛开,邓颖超写下《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文: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海棠依旧,物是人非。山长水阔,念之断肠......

    周恩来同志逝世后,淮安开始着手整修周恩来故居,将故居按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原貌进行修复。197935日,周恩来同志诞辰80周年之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距离总理故居不远处的周恩来纪念馆馆是展现一代伟人风采的巍巍丰碑,19883月兴建,199216日落成。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总设计,获国家设计大奖和国家建筑最高奖特别鲁班奖。199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又增建了仿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和周恩来铜像广场。

    纪念馆四面环水,清波荡漾,由主馆和辅馆两部分组成。整个建筑造型庄严肃穆,形式朴实典雅,既有传统民族风格,又有现代建筑特色,俯瞰全景,纪念岛和三个人工湖构成汉字忠字形。主馆底部基台呈方梯形,馆体呈八棱柱体,庄严中具有动感,喻示周恩来数次在我党我军生死存亡关头所起的扭转乾坤作用,基台周围由四根巨大花岗岩石柱撑起锥形大屋顶,寓意他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千秋大业。辅馆呈“人”字形展开,标志着周恩来的崇高人格,含蓄表达了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在纪念馆总理汉白玉坐像前,我深情鞠躬。

    周总理与世长辞之日,神州泪飞,举国哀悼。这样一个没有遗产、没有后嗣、没有墓地、甚至没有留下骨灰的人,一个从不希望为自己树立纪念碑的人,却在全中国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永恒丰碑,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周恩来,功高盖世,誉满全球。如今,每天前来瞻仰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的人们,成千上万,络绎不绝,犹如运河之水,川流不息。步履蹒跚的老者、穿戴整齐的公职人员、学生模样的青少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肤色的人,他们不胜唏嘘,他们都在追寻,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他们都在追问,关于生死、信仰,关于永恒、大爱,关于初心。

    情归厅里,我手持两朵白菊,凝视着周总理用过的灵车、和夫人邓颖超共用过的骨灰盒、留下的历史照片等珍贵文物,默默伫立,泪流满面。197461日,周总理住进医院。1月至5月的139天中,总理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内的,只有13天。那时,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离开这个无比眷恋的世界之时,他的体重只剩下61斤。

    回想当年,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总觉课文很长,怎么读都读不完。而今再看,仅有短短数百字,字里行间却是满满的哽咽感。总理离去时,身后无子嗣无财产,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洒泪送别。

    烟雨江南,人文风华。他生性亲民,以身许国。他辅佐领袖,日理万机;他顶着政治风险,拯救了多少学者、专家,他是大国总理,却舍不得一粒掉落饭桌的米。他看望过多少平民百姓、穷苦兄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大人物,他都不卑不亢、彬彬有礼。对身边警卫、司机,护士、厨师,他都和蔼可亲、关怀备至。他让世界看到了人格的完美,他给我们树起了榜样的大旗。

    而今,河山锦绣,国泰民安。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改革四十正值青春。可以告慰总理的是,我们的国家正在崛起,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我们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大道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这盛世,正如你所愿。 

    铭记历史,审视当下。过去已去,未来已来。前路迢迢,任重道远。生逢伟大时代,唯有肩负新使命,永葆初心本色、永立时代潮头,才能不断砥砺前行,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华章!

    海棠依旧,盛世如期。斯人已去,清音宛在。我不能忘记这一天——20191116日。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