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苑撷英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撷英

巨变

——一个农村老大爷的故事

 

    寒衣节那天,我回老家为故去的亲人送纸钱。

中午饭前,在村里,遇到了王大爷。每次回家,只要见面,他总会跟我聊一会儿。

王家跟我家是世交,他父亲和我爷爷生前故交。按辈分,我叫他大爷。老头已年近八旬,身体硬朗,在村里做保洁员,用他自己的话说:“老了,老了,又参加工作了,成了上班族,能领工资了。”每次谈起,总是伴着爽朗笑声,露出快要掉光的仅存的几颗牙齿。

王大爷年轻时,在县城读过初中,识文断字,在村里同龄人之间,算得上文化人。在村里,他也是家喻户晓的明白人,村里每遇红白喜事,他总是热心帮忙,做些账房登记等写写画画之类的工作。

王大爷有读书看报习惯,在街上打扫卫生时,他总利用休息时间,到镇政府、镇卫生院、学校等机关单位办公室要份报纸看,尤其关注县委机关报《今日梁山》。他说,梁山报是咱梁山人自己的报纸,报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看着亲切。

自从梁山报创刊以来,他就开始关注。几年来,读报不辍。我因常常为《今日梁山》供稿,一来二去,他慢慢知道了我的名字。之前,他只知道我的乳名,一直不知学名。

几年前,一次我回家,他见了我,问:“《今日梁山》报刊登你的文章了,我看了,写得不错。”边说边笑,还说了些鼓励的话。我听了,一方面觉得很难得,像王大爷这样大年纪的农村人,还能保持这样的习惯,确不多见。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写的一点东西,能够得到家里人的认可,能够给他们增加一点谈资,觉得很高兴。

如此一来,我觉得自己的写作,又多了一份使命,我又多了个热心读者,一个来自老家的热心读者,他在关注家乡,关注我,我要持续不断地写点什么,才能不负他的期望。所以,我前行的动力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一些。

这次回家,在大街上遇见王大爷时,他正推着三轮垃圾运输车要去接班。见了我,停下,拉住我,问我近期怎么写的东西比以前少了,我说,近来,单位工作繁忙,业余时间少了些。

王大爷又跟我说起他最近的一个迫切愿望,说自己上学时,也很喜欢作文,当年写的东西还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读呢。现在,他从心里想写篇在梁山县城找路的小文章,可年纪大了,提笔忘字,眼神也不太好,写起来太费劲。想委托我写写,当场,我就答应了下来。

于是,我开始认真听他聊天。他说,回想自己当年在县城读初中时,那时候,县城很小,全县仅有县委礼堂一栋两三层的红砖楼房,县城里的各条街巷自己合着眼都能摸清,保险不会迷路。现在,每次到城里儿子家,出门就迷路,出门就得问。高楼多,车辆多,道路多,出门就像睁眼瞎,哪里还有过去一点影像?

老人边说边感叹,说,这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策真好,你看不光是县城变化大,就说咱村里的变化,也是处处可见。你看,现在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小轿车,村里有了健身广场,有了保洁员,老年人都能按月领养老金。这不,自己眼看快八十岁了,又实现了再就业。你看,咱村里还有七八个像我这样的老人,都能领工资了,真想不到。聊着聊着,老人掏出手机,看了看表,说,到时间了,要去接班了。临走,他又嘱咐我,一定要把自己的意思写出来。

    我使劲点了点头,觉得使命在肩。老人的一番述说,萌生了我发自心底的触动和深思。最近,读到《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一篇编辑感言,题目叫《好作品与“刨”生活》,文章说:生活如一座其貌不扬却饱含富矿的高山,乍看无夺目之处,但真正用心耐心去刨,就会发掘出源源不断的“生活的惊喜”,引人赞叹的好内容也会汩汩涌现。

身处这个变化无处不在的辉煌大时代之下,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感悟,前行的力量无处不在,美好的明天是那样值得期待。

正如,这位年近八旬的农村老大爷,他的亲身经历是那样鲜活,他的生命感悟竟有那么多说头。但愿,我笔下流淌出来的这些文字,能表达老人发自心底的那份热切愿望,哪怕一点,我觉得也值了。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