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苑撷英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撷英

 

 

 

 

走在剑桥宁静的小路上

 

 

陈宝明

 

 

访问剑桥是英国行程计划中的重中之重,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夏日终于成行。从伦敦著名的国王十字车站出发向北,乘火车不到1个小时就能到达剑桥。国王十字车站由于近年来拍摄风靡全球的魔幻题材电影《哈里波特》而闻名,小说中从现实世界到魔法学校的9-3/4站台就在这个车站上。穿过这个魔幻站台的旁门,就来到8号站台,登上了开往剑桥的列车。列车驶离伦敦一直向北奔驰,正准备静下心来慢慢欣赏英格兰原野的景色,不知不觉间火车就已经抵达剑桥。

剑桥市实际上是英格兰的一个小镇,因为剑桥大学而出名。火车站在剑桥的北部,离市里较远,友人特地开一辆老式轿车前来迎接。从火车站附近打量,看不出剑桥有什么独到之处。随着车子从车站向市里行驶,沿街的景色慢慢发生着变化,越往市里走,渐渐地就看出端倪来。大街不很宽,街道两边尖塔型的建筑鳞次栉比,大多为英国中世纪都铎风格的。路上车辆很少见,行人也不多,只是骑自行车的大学生来来往往,后来才知道剑桥大学有个规定,学生不能开车上学。车停在克莱尔豪尔学院的大门前,友人邀请我们在这里共进午餐。克莱尔豪尔学院是剑桥众多学院里比较小的一个,学院大厅的墙上张贴着教师和学生的照片,展柜里陈列着教授获得的科研成果。坐在环境优雅的克莱尔豪尔学院餐厅里,品尝着据说是全剑桥都很有名的西式浓汤,畅谈生活和学习的近况,抬眼间窗外竟飘起雨来,雨中的庭院愈发显得绿意盎然。饭后漫步在宁静的小路上,细细浏览校园的景色,听友人娓娓道来剑桥的过去和现在。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学者建立的,因此与牛津大学有割不断的渊源,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研究型大学,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摇篮之称。剑桥大学是一个松散的学院联合体,目前有35所自治独立的学院,各学院拥有独立的资产和资金来源,但都遵守统一的剑桥大学章程。大学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学院则负责本科生的招生,但其招生数量由大学统一规划。学院管理学生的生活和本科生的业余辅导,而大学的系科则负责所有学生的教学。大学由国家拨款,而学院则为私有,自负盈亏,因此有的学院可以非常富有。

剑桥大学的管理体制延续了牛津的传统。摄政院是大学最高立法与权力机关,主要由各学院的教职人员组成,大约有3,000名成员。摄政院负责制订或修改学校规章、章程,投票任命副校长、大学参议院会议成员、颁发学位和荣誉学位。大学参议院会议负责日常行政工作,成员共21人,包括校长(但一般不出席)、副校长和19名由选举产生的成员。19人中包括4名学院院长代表、4名教授代表、8名来自摄政院的其他成员和3名学生代表(其中至少有1名是研究生),前三类成员由摄政院选举产生,学生代表则由学生选举产生。校长是象征性的职务,一般只负责颁发荣誉学位和出席学校的各种庆典等,现任校长是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而掌管学校行政大权、负责大学日常事务的是副校长,需要由大学参议院会议提名、剑桥摄政院投票任命。副校长下面还有多位助理副校长,负责专门的领域,协助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厚重的学术积淀、先进的科研条件、自由的学术氛围和独立的批判精神,使得剑桥大学诞生了一大批科学巨匠,剑桥大学也是诞生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有8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在此执教或学习,70多人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生。世界著名的文学家拉什迪和大诗人斯宾塞出自剑桥门下,查尔斯王子、威尔士王子、爱德华七世、玛嘉丽皇后等皇室显贵也出于其间。20世纪以来,剑桥仍旧是人才辈出,包括3任英国首相,凯恩斯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凯恩斯,数学家和分析哲学的创始人罗素,传记家和评论家史特拉赛,短篇小说家福斯特,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家李约瑟等都出于剑桥大学。印度前任总理尼赫鲁、拉吉夫·甘地,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都是剑桥校友。

剑桥镇有一条剑河,剑河上有好几座石桥。围绕着剑河,剑桥的各个学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只有10万人左右的小镇里。漫步在剑桥的街头,你会发现一个个既相似但又不同的校院。相似的是在巍峨的高墙之下、金碧辉煌的院门之中,都深锁着大片大片齐整的绿茵草坪。一走进校院,世界的喧嚣和繁杂思绪将一下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心境变得清澈宁静,从心底油然而生起对历史、对先哲和对知识的敬畏。每个学院的围墙都有着众多的尖塔,教堂作为学院的主体建筑更是最高的尖塔,似乎理解了为什么把大学称为“象牙塔”。

从遇到剑河开始顺河往下,依次是圣约翰学院、三一学院、国王学院、皇后学院,她们代表了剑桥美景的精华。国王学院一派王室风范,学院大门的造型就像国王威严的皇冠,十五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群高大宏伟,学院教堂历经九十九年才建成,它那庄严肃穆的扇形穹隆和美轮美奂的彩绘玻璃令人叹为观止。而身后隔一条小巷的皇后学院就显得平常多了。当然在剑桥最著名的还是三一学院,学院大门前有一棵不起眼的小苹果树,说是牛顿在家乡发现万有引力的那颗苹果树的后代。更有趣的是在三一学院的大门上方,有一个手持"椅子腿"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雕像。据说有一位顽皮胆大的学生,乘着夜晚竟然将国王右手中的权杖偷偷换上一条椅子腿,第二天校长发现后,不仅没有大发雷霆严格查办,反而认为这反映出剑桥大学的学生有独特的见解,行为虽然放肆但很可爱,这使得手持椅子腿的国王雕像得以保留下来,从此成为剑桥流传的美谈。三一学院是剑桥大学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最富盛名与影响力的学院之一,拥有约600名大学生,30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其学术成就是剑桥所有学院中最顶尖的,也因拥有众多著名的毕业生而声名显赫。

穿过三一学院古老的大门,瞻拜过站立着的牛顿塑像后,便来到当年牛顿讲授自然哲学的教室。教室里依然保留着牛顿当年讲课时的陈设:中世纪的桌子、粗糙的木椅、石砌的墙壁和朴素的讲坛,这一切似乎在向人们默默地昭示着什么。牛顿早年不幸,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就因病去世。1661年,18岁的牛顿进入剑桥大学,22岁毕业留校,26岁一跃而成为卢卡斯讲座的主课教授,在剑桥大学度过了长达30年的科研与教学生涯。在剑桥这座庄严的学术王国里,牛顿完成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宇宙间星球正常运行的规律,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这位科学巨人的成功和无与伦比的声誉,并非是他侥幸和偶然的获得,也不单纯是天赋才能使然,而是他长期孜孜不倦地勤奋学习和刻苦实践的结果。牛顿曾担任三一学院院长多年,继任的院长中名家很多,如著名的当代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等。

   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是20世纪物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它相当于剑桥大学的物理系。实验室创建于1871年,至1874年建成,是当时剑桥大学校长卡文迪什私人捐款兴建的。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筹建并管理这所实验室,并且形成了卡文迪什实验室的传统——使用自制仪器。麦克斯韦去世后,瑞利继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系统地开设了学生实验。1884年,汤姆生继任,实验室开始实行吸收外校及国外的大学毕业生当研究生的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体制,树立了良好的学风。卡文迪什实验室通过对传统科学教育体制的改革,树立了新的学术研究风尚,形成了近代物理学发展史上有名的实验学派,仅该实验室先后就有26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活跃的文化融合与思想交流也是剑桥学术氛围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下午茶和喝咖啡是剑桥大学长期流传下来的一个传统。下午茶是由校方出资、安排教授们一块吃点心、喝茶、聊天的一种休闲形式,喝咖啡则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一种十分随意的交流方式。学生课间休息、师生间讨论问题,常常就在校园中的小咖啡店或是办公楼内的走廊上进行。表面看来,这种带有浪漫色彩且随意悠闲的形式只不过是紧张工作之余的一次短暂休息,但这种轻松愉快的聚会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证明,它往往是思想火花的摇篮,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其最初的创意便萌芽于剑桥的下午茶。亚历克·布罗尼斯校长曾戏言:“瞧,喝下午茶我们就喝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如果说剑桥大学赋予剑桥庄严厚重与崇高精神,那么剑桥的灵动则来自流经此地的剑河。清澈的剑河蜿蜒曲崎,两岸绿荫遍地,河边垂柳依依。河上有六座美丽的拱桥,最有名的就数叹息桥和数学桥了。圣约翰学院里的叹息桥是一座用铁窗封闭起来的桥,用来连接学院院舍的两部分,据说当年有许多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悔恨地从这座桥上跳下剑河了此一生。小巧别致的数学桥最能体现剑桥的灵气,传说牛顿运用力学原理的一个天才设计,整座桥用粗木搭成而没用一个钉子,后来的学生不服气,把它拆了重建,结果再也搭不成原来的样子,不得不用钉子来固定它。传说的真假已无从考证,但故事里学生的求知精神却印证了剑桥那句隽永的校训:此地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

从罗马统治时期开始,剑桥便是一座重镇。剑河蜿蜒流淌的柔波,哺育了这座小城的繁荣和富庶。春末夏初是剑河最美的时节。两岸绿草如茵,成群的水鸟在河边嬉戏,船夫划着小船,往来不息。这个时候一定要租一条小船,泛舟河上,才能尽情欣赏剑河独有的美景。操着道地英国腔的船夫,有讲不完的历史和典故。你或者可以自己撑蒿,小舟摇曳着悠然而行,环望两岸,真切地感受到徐志摩笔下描写的景致。划船不仅是剑桥人特有的休闲活动,也是剑桥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剑桥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划船比赛,其中最著名就是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划船比赛,已经延续了180年之久。

剑桥大学的影响源远流长,与世界著名的大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哈佛大学就是其中之一。16361028日,美国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筹建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由于创始人中不少人出身于剑桥,他们就把新建的大学命名为剑桥学院,所在的新镇称为剑桥。16389月主要创建人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积蓄720英镑和400余册图书捐赠给这所学校,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把这所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


作者简介:陈宝明,民盟山东建筑大学支部主委,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博导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