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苑撷英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撷英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纪念季羡林先生 

民盟临清总支  王振全 

季羡林同志是民盟的前辈,是高山仰止的学问大家,更是温文儒雅、为人师表的典范。我们学习他,就要学习他的道德文章,学习他执著学术,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和那种无待于外、敢于担当的大爱之心。 

季羡林同志有一段幸运的求学时光,在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正在德国研究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为着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默默耕耘,十年磨一剑,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青年时代,为他在北大建立东方文学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即使是在蹲牛棚、做女生宿舍的守门人、当传达室当门房时,他还偷偷地在家里头把《罗摩衍那》原文抄在小纸条上,躲在角落逐字翻译。这部多达八万行古印度悲欢离合有爱情史诗,耗费了他多少年的心血。长达80万字的《蔗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他说:“只要有一口气就得干活。”他用自己丰硕的学术成果把自己的一生点缀的丰满而崇高。我们学习季羡林同志,就要学习他这种“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敬业精神。 

季羡林同志是我们的老乡,这是我们的骄傲。他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他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留洋多年,却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身上没有一点儿洋味,这是对那些言必称希腊,好高骛远的学者们的很好示范,是宁静淡泊、无待于外的传统文化滋养的明证。他为人淳朴,宛如邻家大爷,能为一个新生看行李而不觉委屈。他思想达观,温和质朴,对于文革中迫害过他的人,他都能宽宥、甚至感激,他要的是和谐。他说:“和谐有三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二是人与人,三是人的内心和谐。个人内心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心正身修,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他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他做到了与天与人与内心的和谐。我们学习季羡林同志,就要学习他胸怀坦荡,质朴自然,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病榻杂记》中,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坚决不要这些虚名,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他不计较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却慷慨直言,要建文革纪念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他的人品与文品是合一的,因此,当季羡林先生正直、高洁的人格折射到他的文章中时,他的文章也充满了人格光辉。我们学习他,就要学习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知识分子情怀。 

斯人已远去,浩气留人间。那位布衣大师、那位柔弱的老人、那位慈祥的长者以及他的文化气息、一身正气都将成为我们的精神营养,激励我们奋发有为,勇于担当,力争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本文为作者在民盟山东省委首个“中国民主同盟传统教育基地”——临清市季羡林先生纪念馆挂牌仪式上的发言。) 


作者简介:

王振全,临清市政协常委、民盟临清总支副主委。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