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苑撷英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撷英

 

点赞“书香社会” 

王令光 

人间四月天,春意盎然。4月份有个不平凡的日子。2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正式定为“世界读书日”。书籍传播着人类的文明,指引着世界的未来。 

上个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郑重提出:“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啊,拥有13亿民众的东方大国要建设“书香社会”,令人振奋!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对我们具有不同凡响的深刻意义。 

多年之前,进到北京就可以发现纵横交错的胡同里,许多四合院的大门上,都写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门对,传达着人们对“书香门第”的追求。这成为一道特色的风景,散发着文化古都的馨香。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工商各业其它建筑物把气氛冲淡了,又曾经一度受到“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反智思潮的干扰。然而对读书的向往是人们永恒的情愫,知书达理一直是民众的渴望。 

去年初夏,我到北京参加校友活动。在地铁里、在公交车上,我注意到年轻人都在低头看,不是看书,而是看手机,手指还灵巧的点动,内容大多是聊天或游戏。今年春节过后,我去火车站送人,在车站对面的麦当劳餐厅,又惊异的看到同样的一幕——年轻人几乎个个都低头看手机,集中精力、如醉如痴的刷屏、聊天或者打游戏。 

媒体有一组关于读书的数据: 

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为55本;2004年的法国,24%的人读了12本书,55%以上的人读书1至12本,以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读书11本;韩国年阅读量也是人均11本。新加坡为8.3本,日本为18本。美国为25本,2010年美国正式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50本的计划;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的中国,有读书习惯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人均一年的阅读书量是0.7本;上海是全国读书较多的城市,人均年读书量达6至10册。中国人人均年阅读书量不足1本。 

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说明力更值得重视呀。 

网上有人担忧说,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新的“鸦片”,毒害着年轻人的心灵。说法虽不免偏激,担忧却有相当的道理。有的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阅读的衰落”。 

记得上世纪中叶,胡耀邦出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后,曾给北京的大学生做了一次报告。他说,我们的使命可以概括成4个字——翻天覆地。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做到了‘翻天’,建立了人民政权;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覆地’,要建设新中国。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就要努力学习,认真读书,诚实劳动。他号召青年人认真读书。随后不久,团中央就组织编译了《十万个为什么?》,又大力支持出版《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大力普及文化科技知识,掀起了读书的热潮。胡耀邦身体力行,既读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也读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世界名人传记等等。文革后进入核心领导岗位,1985年他再一次强调读书,鼓励大家博览群书,并亲自为《博览群书》杂志题写刊名。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共和国的总理发出了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面前呈现出一片全民阅读的大好春光。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认真读书,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的人,就能不断丰富知识、活跃思想、滋养智慧,增长才干,使修养和境界日益高尚,自身出现明显的气场,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羡慕。这样的人,尤其是青年,就不会趣味低下、狂热追星、戾气十足、以自称屌丝为荣;更不会吸毒嗜赌、飙车斗殴、用施暴恶搞填补精神的空虚。 

放眼看去,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以色列为何强大,难道不是基于他们国民的优秀素质吗?看看数据吧,以色列人年均读书数为64本,翘翘然居全球之首!在亚洲,注意那个很难称为“善邻”的日本,去过那个岛国的,确实体验到处处文明整洁。看看数据吧,她人年均读书数是18本。无可否认,读书学习的的确确关系着民族的素质和力量。 

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的论述,大家都耳熟能详。软实力不靠导弹、军舰、核武器,而表现在价值观、社会道德与生活方式的示范力、影响力。我以为,所谓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文化的软实力。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有足够的资源和强大的根基。这里并非把读书说成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唯一途径,但一定是不容置疑的必要条件。我相信,如果我国的人年均读书数提高到10本以上,社会风气就会有极大的变化,鼎力强化我泱泱大国软实力的气场和魅力。弥漫书香,凝聚力量,共筑百年中国梦。 

陆放翁有诗云:“读书本意在元元”。元元者,黎民百姓也。由此,我又想起少年周恩来的那句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