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苑撷英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撷英

大运河畔忆蝉鸣

济宁运河实验中学   刘明

“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关于蝉的记忆,最早是在孩提夜捉蝉蛹的时候。随着第一声蝉鸣,夜间扑捉蝉蛹的活动便开始了,从暮色渐起到夜色四合,再到“月黑见渔火,孤光一点荧”。在大运河堤的树林里,几处微光闪动,在粗大的树干上,有黑黑的小东西正像小乌龟一样缓慢的向树上爬。这就是蝉蛹,大概是因为这个缘由吧,我们通常把蝉蛹叫做“知了龟”。蝉蛹太多了,个把时辰的功夫就可以收集到三五斤,这小东西不能搁太久,一过夜就蜕变成了蝉,变成了蝉就不好吃了。所以捉来的蝉蛹要用清水洗一洗,马上用盐腌上。那时候,从夏初到立秋,源源不断地有蝉蛹被放到各家各户的盐罐里。蝉蛹含有大量的脂肪,用盐一腌,就变成了盐油相结合的极品。每当家里人支上鏊子烙饼的时候,大人们都要从盐罐里捞出一些腌好的“知了龟”,在鏊子上煎一煎,又咸又香,那可真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的解馋食品啊!

如果说捉蝉蛹是为了打打牙祭饱饱口福的话,那么粘蝉则是纯粹是娱乐行为,仅仅是为了好玩和炫耀捉蝉的本领,抑或是猎杀飞虫寻找成功的快感。在一个晴朗的晌午,三五个小伙伴约好一起粘蝉去,手拿一根长长的芦苇竿,把用水调洗好的面筋放在芦苇竿头上,或者干脆抓一把刚刚收获的新麦子,放到嘴里不停地咀嚼,直到把那一把麦子嚼到只剩下一小块黏性极强的面筋时,才从口中取出来穿在芦苇竿的顶端。大运河大堤的榆树林里,蝉噪之声响遏行云,声振林木、无休无止、无边无际。当时真的不明白蝉为什么这么不遗余力、声嘶力竭的鸣叫?

我们无心体会当然也无法体会“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那种绝妙的艺术和思想境界。我们的目的很单纯,那就是粘蝉。粘蝉要有极好的耐性,芦苇竿从选好了位置的树杈间慢慢向蝉靠近,就在离蝉极近往前疾点的时候,精明的蝉听到了风吹草动,它尖叫一声,撒下一泡尿留在我们脸上,溜之大吉了。我们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反思。从目测蝉的远近高低,观察蝉的逆光顺光,判断蝉的上下风向等多个方面对另一只蝉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们竿子顶端的面筋牢牢地粘在蝉的薄明的翅翼上,经过一阵猛烈的扑腾和挣扎,那只唱着悲歌的雄蝉最终被我们治服。“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诗中牧童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专注神情,不就是我们小时候扑捉蝉的真实写照吗!

当一只只悲鸣长嚎的雄蝉抑或悲愤无语的哑巴蝉(母蝉)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的时候,大运河里那艘从县城开往湖中古镇的“鲁跃”号绿色客轮正吐着浓浓的黑烟,鸣着长长的汽笛向我们驶来。锐利的船头劈开水面,轮船激起的水浪一层层地向两岸扩展着翻滚而去。河水中的芦苇纷纷被吸压趴下,有的还被卷入水中,好一会才又水淋淋地重新露出水面。轮船途经村庄的时候大约是下午一点钟,它的到来意味着粘蝉游戏进入尾声,轮船的汽笛声是大人们农田劳作收工回家的时间。意犹未尽的我们有时会将不满发泄到轮船的身上,我们一边咒骂着那可恶的轮船一边雀跃欢呼着往家奔去。

后来却又乘了那轮船沿运河到湖中的古镇求学,从生物课上对蝉约略地有了一些科学的认识,特别是在学习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之后,更是对蝉有了一些深深的愧疚和同情。“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蝉真的很不容易,因为它掘土四年,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才能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才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后来也终于明白了蝉为什么那么不遗余力、声嘶力竭的鸣叫了,因为任何响亮的声音都无法表达、无法歌颂它那来不易的刹那间的欢愉,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为了一个夏天的鸣唱,竟然需要在地下忍受好多年的寂寞和黑暗,我开始对蝉这个小小的动物生出无限的敬意来。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蝉在沉默中爆发了,用高亢嘹亮的歌唱来表达爆发的喜悦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我们的人生不也是如此吗?每一个人的背后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辛和痛苦吗?不都有一段默默的积累和磨砺吗?“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艳它的明丽。然而它当初的芽儿,却渗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万事万物林林总总,物我皆然啊。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