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八方才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八方才俊

医者仁心行千里  百日援青一生情

——民盟威海市医疗卫生支部委员、威海市立医院肝胆外科医生乔建文援青事迹



201710月到12月,民盟威海市医疗卫生支部委员、威海市立医院肝胆外科的副主任医师乔建文作为山东对口支援青海的医疗专家,赶赴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开展援青工作。在三个月近百天的对口医疗支援工作中,他抱着“医者仁心、不辱使命”的信念,全身心投入到治病救人和传授医术的工作中,以精湛的医术、忘我的精神和优异的成绩为山东医疗专家组赢得了尊重,为民盟赢得了荣誉。

不忘初心  不辱使命

“援青”这个词对乔建文来说并不陌生。近年来,威海各行各业参与援助青海工作的人很多,医疗界同行也不少。但当援青任务放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他也好好惦量了一番:三个月,虽然时间不长,但上有老下有小的,也不是件简单事。短暂的思考之后,他还是下定了决心,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去,为贫困地区的同胞做点事,实现一个医生应有的价值。

20171023日,乔建文随威海市的援青医疗队伍向青海出发。在西宁,乔建文在山东援青队伍中他遇到了好几个熟人,有初中同学、高中同学,还有多年好友。在山东都难以聚面的他们竟然会聚在了青海,而且他们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骨干,这让乔建文既惊讶又兴奋,援青的路上并不孤单,与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一定会在雪域高原上留下孔孟之乡“仁者爱人、大爱无疆”的印记。

到达青海后,他与三名医疗专家一起被派往门源县。在动员大会上,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的领导为援青的每个人献上了一条哈达。披上洁白的哈达,一股浓烈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使得乔建文血脉贲张。多年从医的初心一直是“治病救人”,他从未看轻过自己的职业,但也从未觉得自己有多伟大。但在披上哈达的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自己不只是个医生,而是个使者,肩负着党和国家的使命,为了民族团结、人民幸福而来。他治的是百姓的病,送去的是党和国家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关心和温暖。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他一夜未眠,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到达门源县中医院的第一天,他一口气做了三台胆囊切除手术,积攒了多日的激情得以释放。

治病救人  传业解惑


乔建文给自己定的主要职责有两项,一是为病人治病,二是为本地医生传授医疗知识。在病人面前,他是医生;在同行面前,他是老师。

在电视剧《急诊科医生》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一位儿童的脾破裂,急诊科的医生们围绕“切除”和“保守治疗”发生争执。类似的事在乔建文援青期间就发生过。

一位14岁的男孩在跟伙伴们打闹时致使脾挫裂伤。男孩到门源县中医院就医,当地医生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给他实施脾切除术,对于医生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最为安全、稳妥的治疗方式。脾是人体内重要的淋巴器官,对于成年人而言,切除它对日常生活及寿命影响不大,但对于青少年而言,一旦切除脾,就使得他少了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容易在日后出现暴发性感染。乔建文极力劝阻同事,让男孩接受保守治疗。但由于保守治疗存在很大风险,当地医生又建议男孩的父母把男孩转到上级医院救治。为了打消同行的顾虑,乔建文主动承揽了责任,亲自负责看护。最终,在乔建文的日夜守护下,男孩顺利康复,成功保住了脾。

在工作中,乔建文发现,医疗方面的对口支援不仅要在“硬件”方面给予支持,更需在“软件”上提升,不只是要传授一些先进的医疗技术,还需提高或转变他们的一些医术观念,甚至在各项管理制度、医疗质量体系等很多方面,都需要传授给他们新的理念。

门源县甚至整个海北州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乔建文这位肝胆外科方面的专家一到,患者随即蜂拥而至,一天开展多台手术是常有的事。在威海,有熟悉的同事互相支持,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予以保障。而在门源,受医疗设备、医疗条件所限,乔建文不仅要独挑大梁实施手术,还要把手术室作为课堂,让当地医务人员学习新技术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工作量很大,远比在威海市立医院劳累。

一位72岁的老人在门源县中医院接受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回家半月后,出现眼球变黄和皮肤变黄的症状。家属怀疑是手术出了问题,找到医院来理论。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就连门源县中医院的领导都怀疑是自己的手术出了问题。初来乍到的乔建文出面了,他仔细看了患者的磁共振检查图片,断定老人是患有肝门部胆管癌。事后,经对老人进行复诊,证实了乔建文的诊断,避免了一场医患纠纷。

在三个月的时间,乔建文除了完成50多台手术,每天都要带同事教学查房,发现不足之处,现场直接办“小讲座”,通过经典病例的分析以点带面讲授新理念、规范诊疗行为。他还在业余时间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大讲座,进行学术方面的授课,严谨敬业的精神受到当地同行的赞誉。

战胜困难  载誉而归


乔建文(左二)获戴金色哈达

乔建文所在的科室连他在内共9个人,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乔建文开心地说:“我们每天在一起工作,就是民族大团结。”

门源县总面积6896平方公里,人口约16万人,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区,普遍存在就医不便的问题。每年冬季,正是牧民回定居点居住的时间,这三个月里,乔建文带领着下乡义诊队先后四次走进牧区、深入乡村,为牧民治病,宣讲健康生活方式。虽然语言不通,但在同事们的翻译下,当地百姓对他这个讲“外语”的外地医生佩服有加。

除了繁重的医疗教学工作,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也令他倍感疲乏。出发之前,乔建文就做好了应对高原反应的心理准备,但实际情况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期。从海拔几乎为零、空气湿润的威海,短短两天后就抵达海拔3000多米、空气干燥的门源县,乔建文很快就体会到了青藏高原的厉害。晚上头疼欲裂,难以入睡,嘴唇干裂掉皮,紫外线晒的脸红肿痒痛,缺氧带来的反应更是常常让他频频出现气短、吸不上来气的情况。手术间隙,其他医生往往要给乔建文戴上面罩吸氧,以减轻他的不适。有一次,趁两台手术之间的空隙,乔建文用仪器检测了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血氧饱和度只有90%(正常人一般96%-100%,),心率达到了100/分,“血氧饱和度低而且心率快,只说明一个问题——缺氧。”

淳朴的门源人给了乔建文深刻的印象,他们柔和的眼神中充满对医生敬意和信任。

有一次,乔建文在一个地摊上买了顶帽子,花了15元。当他转身离开时,摊贩突然又叫住了他,问他“你是山东人吗?”乔建文回答:“我是山东威海的,来这儿工作几个月。”摊贩立即热情起来,慌忙不迭地要退给乔建文三元钱,在这位摊贩浓重的方言中,乔建文还是听得出很多感谢的话。

三个月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门源的点点滴滴深深刻在乔建文的脑海里,少数民族同胞的情谊让他久久不能释怀。从青海回来,乔建文带回两条哈达,一条是白色的,一条金黄色的。白的是刚到门源时给他戴的,金黄色的是离开时门源县中医院的院长马天龙给他戴的。当时马院长一席话让他热泪盈眶:“在当地,黄色哈达是用来到庙宇里献给佛的。你们这一行人到门源来,就是像佛一样救人。”

回到威海后,乔建文依然惦念着门源县的很多事、很多人,他还想在什么时候再回青海看一看,希望那里的人们健康有保障,生活更幸福。

(周广德  姜茂林)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