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声高唱沂蒙山
——记曲作家、民歌演唱家、盟员秦守印
歌喉永葆乡土美,放声高唱沂蒙山。
秦守印同志,在山东音乐界并不陌生,他早在1986年就加入了中国音乐家协会,这位根植于沂蒙文化沃土的作曲家、民歌演唱家,虽年逾七旬,但他的歌喉不减当年,一曲《小调》从京城唱到江南杭州。
笔者作为影片《沂蒙六姐妹》的民俗顾问,首场应邀观看了该片。影片中,在葬礼的结尾处,铺天盖地的人君无声地跪在那里,为一家三代烈士举行俭朴而又隆重的葬礼,同时配有低沉、无伴奏的男声独唱《沂蒙山小调》的旋律,深深地感动着全场观众和我这个满头白发的七十多岁老人,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我在家乡干了一辈子文化工作,听过各个时期的歌唱家、民歌手演唱的不同风格的《小调》,惟独这次在听到如此悲怆豪壮的曲调后,不只一次的流泪。这是导演、剧组主创人员及演职人员通力合作,创造了这样一部独具艺术感染力影片,同时秦守印的演唱,亦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和感染力。
好戏连台,不久秦守印又应邀为央视音乐台《民歌·中国》栏目录制民歌《歌唱大生产》。之后还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国优秀电影展赴京演唱《沂蒙山小调》。秦守印在山东电影制片厂厂长、电影《沂蒙六姐妹》导演王坪带领下,与该片主演,春妮扮演者刘林,黑燕扮演者曹苑,秀儿扮演者王璇等;赴杭州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电影歌曲展播》,演唱了《沂蒙山小调》,七十多岁的老人,高吭明亮,粗犷的演唱一发而不可收,受到浙江影视界、音乐界专家学者业内人士赞赏,他们说,听了是一种震撼。在一次交谈中,王坪说:“跑了许多地方,找不到演唱人材,这次找到你,别人不能替代,都七十多岁了,听起像年轻人一样。”曹苑主演说:“秦老唱的震了!”
秦守印在挖掘整理、继承创新民族民间音乐工作中,已经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演唱技巧和歌曲创作经验。正如省音乐家协会原主席在评论其演唱风格时说:“秦守印是位老民歌手,他的风格是大扇大叫,他演唱的《歌唱大生产》,以假嗓的吊和真声的放,粗线条地表现了音域上的大起伏,在一种粗犷的气派中显出热心肠的山区大汉的胸怀和感染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苗晶,在《人民音乐》杂志(1986年第二期),发表《民歌的演唱与传播——鲁·豫采风有感》一文提到:“山东还有一批坚持向民间音乐学习的采集者和作曲家。他们热心于民歌的搜集,更热心于向歌唱家们推著优秀民歌。他们还创作了一些具有本省民歌风格特点的创作歌曲,提供给歌唱家们演唱,发挥他们的民间演唱技巧。如《谁不说俺家乡好》、《谁能比得上》、《我的家乡沂蒙山》等。他们的艺术实践显然给予民歌演唱家们以有力的鼓舞和支持。这方面最突出的有金西……秦守印等人”。秦守印是既能作曲又能演唱的艺术家。同时对键盘乐器和一些民族乐器如:二胡、三弦、板胡、坠琴……等,无所不能。他1957年单县师范毕业,参加工作,曾当过音乐教师和在柳琴剧团工作过,由于长时间的做群众文化工作,足迹踏遍临沂、郯城、苍山等沂蒙山区山山水水,走访采风,搜集整理,挖掘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曲艺素材,几十年来,他搜集了大量的民歌和河南梆子、河北梆子、柳琴、周姑子、莱芜梆子及琴书段子等资料,他说这叫“剜到篮子里就是菜”。这些“菜”就是民族民间音乐的“机因”,这些年来秦守印就是用这些来自民间的“菜”,创作出和演唱了一曲曲为群众喜闻乐听歌曲和新民歌。如:歌曲《大蒜谣》,(《沂蒙之歌》上集),就是运用地方戏曲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他利用了“拉魂腔”中的一句花腔,把这句花腔作为一段的高潮处理,因此,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苍山县特别流行着一种“花鼓调”它节奏鲜明,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八度和八度以上大跳,加上演唱者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形成了幽默、风趣的独特风格。如著名的《歌唱大生产》、原名《吊帘子花鼓》,《吊帘子花鼓》即在过去太太、小姐想看戏,把门帘子吊下来,在帘子里面欣赏。演唱者戴假面具,手拿花鼓在庭院里边演边唱。1958年参加省音乐舞蹈会演时,填词《歌唱大生产》,由民歌手赵宗文演唱,震动省城济南。秦守印带着这支歌参加省音乐节民歌专场演唱,省、市报刊和《人民音乐》杂志,报道了秦守印演唱《歌唱大生产》的盛况。后来,在华东六省一市春节联欢会上,秦守印演唱的《歌唱大生产》,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当今在电影《沂蒙六姐妹》插曲中,由杨国栋把《歌唱大生产》根据电影剧情填词,秦守印演唱,受到观众的好评。
在沂蒙山区乃至在山东,苍山是一个民歌大县,在那里有一些著名的“民歌篓子”,如《歌唱大生产》的演唱者赵宗文,《绣荷包》的演唱者高桂兰,《大踏青》的演唱者张明科及潭兴元……等,都是秦守印的好朋友,为唱好《歌唱大生产》,秦守印不止一次地求教于赵宗文老人。因此,秦守印从他们那里汲取了丰富营养,他在演唱时,几乎把民歌的演唱技巧全用上了。经过长期磨练,因此,唱起来得心应手,行腔柔和甜美,富有节律韵味。因此,秦守印亦被誉为“花鼓佬”、“民歌篓子”,受到音乐界苗晶、金西等一些权威人士的褒奖。
如果说,为电影《沂蒙六姐妹》演唱主题和插曲《沂蒙山小调》及《歌唱大生产》是第二次焕发青春,那么第一次是“文革”后的198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苍山育花腔,沂水润歌喉》——专题介绍了沂蒙民歌手秦守印,当时录制播放了他作曲并演唱的歌曲:《大蒜谣》、《乐得老乡胡子翘》、《今年元宵真热闹》、《唱唱家乡好风光》、《年年正月闹秧歌》、《赶山集》、《巧匠歌》、《老汉我是民歌手》、《老汉我今年开了眼》、《怪稀奇》、《卖小鸡》、《种田要种责任田》、《跑驴》、《工会俱乐部的灯光》及苍山民歌《歌唱大生产》等。为沂蒙老区和山东争得了荣誉。
198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大型音乐节目《聊年》中,秦守印演唱的《歌唱大生产》与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排在一起播放,据中央台张景说:“这使东西方两位男高音形成鲜明对比,在京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8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欣赏回会”,由秦守印创作并演唱了《今年元宵真热闹》和《乐得老汉胡子翘》。在中央1台、2台、7台及中央音乐台都有秦守印演唱的歌曲,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福建台对台广播中演唱的《唱唱公社丰收年》,对沟通海峡两岸,产生了积极影响。
秦守印敬业爱岗,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征程,历经风雨与辉煌,几十年来,他辛勤耕耘,累计演唱与创作发表,歌曲及新民歌100余首。他的作品已编入《山东建国30周年歌曲选》、《人望幸福树望春》歌曲集及《流行歌曲100首》。他在国家级权威音乐刊物《歌曲》上,发表作品《金唢呐》,在《音乐天地》、《天津歌声》、《江苏歌声》、《山东歌声》、《祁连歌声》、《群众乐坛》、《音乐小杂志》及山东《群众艺术》等,在上海唱片厂灌制创作并演唱歌曲10首,香港制作光盘两首。各地音乐刊物,都有他的作品发表。
秦守印善于总结自己挖掘整理歌曲创作与演唱经验体会,他撰写的《音乐创作点滴》、《民族民间唱法应大力扶持》等多篇论文,先后在《山东歌声》和《齐鲁群星大汇》上发表出版。他曾应邀参加 “山东省农民歌曲创作会”及“江苏歌曲创作研讨会。”
秦守印,1937年生,安徽省砀山县人。砀山是花鼓之乡,秦守印在小学时,有位花鼓老师发现了他有这方面的天赋,他便用晚上学唱,就这样,他在少年时期竟学会了好多花鼓调,这为他后来的演唱打下了良好基础。
秦守印同志,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92年,被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地区行署授予“优秀知识分子”称号。同年,他在全国首届“文化城杯”,优秀音乐家选拔大赛中,经过激烈的三轮选拔,被荣幸地授予“桂冠音乐家”称号。我们衷心祝愿秦守印同志,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以高亢、豪放、明亮的歌声,放声高唱沂蒙山,放声高唱我们亲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