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工作,淡淡为人
——访国内小麦组织培养的奠基人之一
作者:杨璐 王磊
陈惠民教授近影
每天早晨,他都会出门打打太极、过着和普通退休老人没什么两样的日子。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绝对不会想到这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曾经耗费了25年的心血,带领他的课题组攻克了小麦体细胞杂交这项世界性难题,在世界上首创出4种小麦属间体细胞杂种植株。他就是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国内小麦组织培养的奠基人之一的陈惠民。
用三流的设备做一流的业绩
陈惠民在科研上一生都与小麦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如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能够得到提高,那么其中的意义非同一般。改良小麦,一般可用有性杂交,就是通过授粉使花粉在柱头上发芽形成花粉管,进入到卵所在的胚囊中,再经过融合形成个体。但这个过程很容易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双亲亲缘远近的制约。搞生物的人都知道,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实现小麦杂交,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据不完全统计,自1972年以来全世界已得到了100多种融合植株,但惟独小麦由于其自身一些特性,一直没有获得成功,小麦体细胞杂交由此成为一项世界性难题。
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末,陈惠民和同事们最先将小麦叶片基部通过组织培养出再生植株,这使他成为了国内小麦组织培养的奠基人之一;“七五”期间,陈惠民课题组又从5种小麦、8种伞形科中草药原生质体中培养出再生植株,该项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八五”期间,
熟悉
粗率统计,10年来,“旧平房”里先后写出了50余篇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的论文。但“陈惠民”的名字从来没有出现在任何一篇论文第一作者的位置上。面对疑问,陈老笑言自己从来没有想过那么多,对他而言,研究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名利。而且陈老更愿意把课题组做出的成绩归功于年轻人的努力。他表示自己在该课题后期负责的项目其实很有限,组里的年轻人比自己更熟悉,因此不能“无功受禄”。
半生结下山大缘
这个时候的山大南院正在修路,通往
半生都奔忙在实验室的陈老在退休生活里,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看电视,尤其是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记者到访的当天恰逢易中天开讲先秦诸子百家,之前没有时间了解历史的陈老现在听得津津有味。而最近陈老最关注的竟是华尔街金融危机。一生与化学、生物打交道的陈老坦言对经济并不了解,但这次危机波及范围实在太广,他总想要关注一下自己国家的情况。“我总觉得我们国家和美国的情况不同,一定能够稳度风浪,而且会一天比一天更好。”一句不是行家的话,道出了陈老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和爱国情怀。
“不及格”的民盟成员
与
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已经占据了陈老大部分的时间,但是,他还是积极参加民盟组织的各种活动。经常与其他民盟成员一起学习和讨论,关注国家大事,发挥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作用。但在整个参访过程中,陈老一直说自己是“不合格”的民盟成员,从来没有为民盟做过什么事情,更别提贡献了。对于自己曾经担任过山大民盟小组组长一职,更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但是谁也不会忘记陈老在科研上作出的贡献,在纪念中国民主同盟成立六十周年之际,陈老被授予民盟“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作为老资格的民盟成员,陈老充分肯定了民盟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民盟自成立之日起,就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民主建设中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就是这个自称“不及格”的盟员,给我们介绍了不少关于民盟的历史。
没见到陈老的时候,有人这样跟我们形容他“默默工作、淡淡做人”。见到陈老之后,愈发能够体味这八个字背后的蕴义。他用五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交到他肩上的科研与教学重任,不求功名。他在离开实验室之后,安静生活、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