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专家学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学者

 

 

中国海洋界最年轻的院士 

——记民盟盟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吴立新 

 

 

 

1966年出生,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硕博则在北京大学完成,十一年的美国科研经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物理海洋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这些标签指向的都是同一个人——民盟盟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筑峰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立新。2013年,47岁的吴立新成为中国海洋界最年轻的院士,也是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新增选的院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如果看吴立新的求学经历,相信很多人会对他充满羡慕,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流体力学专业,5年后被保送北京大学就读,从事涡旋动力学研究并拿到了硕博学位,1994年博士毕业后,吴立新去美国做博士后,先到罗格斯大学,一年后又到了威斯康新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在美国科学院院士John Kutzbach的团队工作。这期间,他开始与海洋结缘,研究方向从涡旋动力学转向海洋动力学,后又跨越到气候动力学。 

2001年,中国海洋大学推出“筑峰工程”引进人才,这时候有人推荐了吴立新。而在美国已经10年的吴立新已经小有名气,吴立新的“美国梦”已经实现。事业稳步发展,家庭幸福美满,生活过得安逸稳定。但对于美国的安逸生活,吴立新并不满足,他想追寻新的目标,不甘于每天在异国他乡的实验室里耗尽时光,他要为自己多年积累学到的知识找一个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这个地方在中国。于是,他放弃美国生活投身祖国海洋。 

   物理海洋研究是中国海洋大学的“王牌”,正是如此,教育部才会把物理海洋重点实验室设在海大,而海大也拥有着中国物理海洋研究领域最优秀的精英人才,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也有雄姿英发的青年才俊。吴立新能在这样一支团队里担任领导者,显示出了他过人的本领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对吴立新的信任。 

   吴立新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他的带领下,海大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级重大课题。2007年,由吴立新作为首席科学家总资助经费达3200万元的“973计划”项目“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启动。2009年,吴立新带领的物理海洋学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个物理海洋创新研究群体资助。2012年他领衔的“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3年2月以吴立新为首席科学家的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变化过程、机理及可预测性”获得科技部立项,并于同年3月11日正式启动。吴立新由此成为海大首位既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又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科学家。 

   通过这些项目的资助,吴立新和他的团队在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2011年5月,他和他的团队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Geo-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在南大洋深层能量传递及混合的最新研究成果。2012年1月,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在全球副热带大洋西边界流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该杂志发表专门评论,认为此项工作对于认识气候如何正在发生变化有重要意义。 

   在带领团队成员取得系列成绩的同时,吴立新本人也获得多项殊荣。2007年8月,吴立新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成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任国际CLIVAR(Climate Vari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气候变率与可预测性研究计划)等多个国际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海洋与气候研究的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 

   “当选院士,是别人对自己工作的一个肯定,作为荣誉我很高兴。但更是一份责任,一种使命,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吴立新说,当前是我们国家海洋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几代海洋人梦寐以求的时代,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作为一名老师,要为国家培养一些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作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主任,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科学前沿,以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带领实验室和中心建设。同时,也必须考虑物理海洋学科的整体发展,这是义不容辞的。 

 

(民盟青岛市委)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