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内燃机专家、教育家丁履德
丁履德先生(1912—1972),山东日照人。著名内燃机专家、国内知名教授。曾担任山东大学工学院院长、山东工学院院长,民盟山东省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民盟中央三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科协副主席,省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
丁履德,字冀甫,1912年古历11月10日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县(今日照市)朱家官庄。丁履德幼年便和母亲离开了家乡,随父亲在济宁、济南、青岛等地辗转读书。15岁时他从青岛礼贤中学毕业,先考入私立青岛大学预科读了一年书,1928年夏天又考入了天津南开大学预科。在南开读书的两年中,除了认真学习必修科目外,他兴趣广泛,读了不少文学书籍,对时事也很关心,经常与同学讨论国家大事。这时他开始思考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当时社会上流行“科学救国”的思想,他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于1930年6月预科毕业后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应用科学。在大学里他勤奋学习,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专业基础,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文学、哲学方面的书籍,其中不乏革命书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占领我东北三省。在国土沦陷、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丁履德也和广大爱国学生一样,充满爱国热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妥协投降政策的罢课请愿等爱国学生运动。
1934年大学毕业后,丁履德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了一个月,又入上海公用局,工作了不到一个月,亲眼目睹了国民党政权内部贪污腐败的情形,便不愿再干下去。恰好此时国民党教育部登报招收留欧机械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以全国第七名的成绩获得了留学资格,并于1935年2月赴意大利都灵大学学习航空工程。在两年半的留学生涯中,丁履德不甘心落后于西方学生,他发愤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留学的后期,意大利法西斯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相互勾结,结成反动的军事同盟,加之当地报纸上经常刊登污辱中国人的文章和照片,使丁履德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激起了他深切的民族情感,于是他向有关当局请求提前回国。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丁履德回到了上海。
回国后正值抗战全面爆发,日后丁履德回忆自己当时的心情时说:“只希望国家能战胜强寇,变成强国,能认真工作,努力钻研,把自己的一点技术知识直接地或间接地贡献给祖国。”根据出国前订立的合同,他先是到重庆、成都的国民党航空委员会所属的航空机械学校担任了两年多上尉教官之职,1940年他离开航空机械学校,从此投身于高等教育工作。他先应聘在西北工学院航空系担任教授,1942年2月又应聘到当时迁至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机械系担任教授。
1943年夏天,丁履德先生到云南平彝县探望因不愿在沦陷区生活、从青岛逃到云南的父亲,恰好此时西南联大给他聘书,邀请他到清华大学航空系担任教授,因此他在西南联大工作了一年。1944年底,国民党教育部委托清华大学航空系选派一位教师到美国进修,清华大学推选了丁履德。他于1945年6月经加拿大前往美国。同年8月至1946年8月他进入美国耶鲁大学机械工程研究院学习。丁履德曾说自己在这段时期“自始至终尽力研究,也曾有点成绩表现,为的是要给中国人争面子”。耶鲁大学的学业结束后,他受聘在纽约纽沃克工学院任教一年。1947年8月他接到厦门大学航空系的聘书,遂返回祖国,在青岛结婚后赴厦门工作。一年后又转到山东大学机械系担任教授。他回忆自己当时的心情:“因在国外亲见国家民族间不平等情形,爱国思想愈益浓厚,因见国民党腐败无能,对国家前途感觉渺茫。”因为他为人正派,教课水平很高,在机械系师生中颇有威信,山东大学曾几次请他担任系主任,都被他拒绝了。
1949年青岛解放了,丁履德先生也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在军代表的领导下,他积极参加了复校工作,并和当时的军代表罗竹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对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一个强大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在解放初期全校性的夏令学园学习中,他学习了革命理论,政治觉悟迅速提高。当机械系再次请他担任主任一职时,他很高兴地接受了。不久,机械系改为山东大学工学院,丁履德出任第一任院长。抗美援朝期间,在党的领导下,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并领导工学院开展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等活动。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丁履德先生随机械、电机专业师生调入山东工学院,被任命为山东工学院院长。在山东工学院担任院长期间,他始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在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建设,主持了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改革及建校等各项工作。丁履德先生长期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神经衰弱等疾病,但除了五十年代中期曾休息了一段时间外,他始终坚持工作,并且除了担负日常行政工作以外,还兼任许多社会职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早在1950年9月他就参加了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3年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此后他又相继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他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加每年的会议,真正发挥自己作为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作用。1963年当选为民盟山东省委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任民盟中央委员。在任民盟山东省委主任委员期间,他坚持党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1959年,丁履德当选为山东省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1963年又当选为山东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在任省政协副主席期间,丁履德始终遵循党的“民主协商、共商国是”的方针,注意团结各方面的民主人士,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全省民主党派中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此外,丁履德还兼任山东省科协副主席、省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等职务。
丁履德先生是国内知名教授,在空气动力学、内燃机等专业方面有很深的学术造诣。他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讲究实效,教学成绩卓著。在担任繁忙的行政、社会工作的同时,丁履德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为祖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方面。他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在山东工学院内燃机等教研室担任教授,被评为二级教授。他学识渊博、理论深厚、逻辑性强,加上善于表达、口才很好,所以教学深得学生好评。他知识面广,能主讲基础理论、应用科学等方面的多达十几门的课程,先后主讲过的课目有《飞行力学及设计》、《飞机发动机原理》、《应用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工学》、《内燃机原理》、《内燃机动力学》等。在他一生的教育生涯中,他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工业、科技、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他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言传身教。他还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和教研室同志一起搞科研工作。五十年代他们搞的科研项目——柴油掺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时为赶时间,常常加班,丁先生不顾自己体弱多病,白天在烈日下和青年教师一起工作,晚上还要一起加夜班,他们的成果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59年他和教研室同志一起参加国庆献礼项目内燃机水泵的试制,并获得初步成功。
丁履德先生一生不断学习、勤于钻研。他经过刻苦学习,掌握了英语、意大利语、法语、俄语等四门外语,他的英语、意大利语皆能口译、笔译,法语、俄语能笔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通过自学在较短的时间掌握了俄语。当时国内翻译人才短缺,他曾无偿为山东省军区翻译英文资料,为济南柴油机厂翻译了许多英文保密资料。六十年代浙江某农场进口了一台意大利仪器,因说明书无人翻译压在仓库中两年不能使用,后来通过公安部了解到丁履德懂意大利文,寄来说明书后丁履德无偿为其翻译出来,使积压了二年的机器发挥了作用,为此,农场还寄来了感谢信。
丁履德先生一生发表了许多学术论著,出版的主要论文有:《飞机发动机废气喷射推进之商榷》(1946年美国《机械工程杂志》)、《螺旋桨叶素原理性能曲线直接积分法》(1948年《科学世界》)、《向度分析法与对数多坐标图解法的结合运用》(《山东大学学报》第一卷第2期)、《冲程内燃水泵工作原理初步探讨》(《山东工学院学报》1959年第1期)、《论内燃水泵很难发展成为独立的原动机》(《山东工学院学报》1959年第6期)、《内燃水泵喷水推进式船舶推进原理浅谈》(《山东工学院学报》1959年第6期)、《内燃水泵深井提水的初步意见》(《山东工学院学报》1961年第2期)、《略论农田排灌柴油机改装柴油煤气机问题》(《山东工学院学报》1966年第1期)。他还与山东工学院裘烈钧教授合译俄文高等学校教材《热传导理论》,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全国理工科院校专业教科书。此外,他还撰写了专著《航空活塞式发动机》,写出了飞机发动机的原理及飞机螺旋桨原理方面的专著初稿,并有对原理的发挥。但因他对自己的科研成果一向十分认真,一直准备补充修正,尚未及出版。他还写有论文《内燃机与离心水泵配合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探讨》、《略论高压缩比柴油机改装煤气机的问题》、《水喷射泵特性参数直接求法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等,只因过早去世,未及发表。他还在国内较早从事中文打字机的研究,并初步设计出草图,只可惜因种种原因,这项研究未能进行下去。
在十年动乱期间,丁履德先生无辜遭受残酷迫害,使原有的高血压病急剧恶化,不幸于1972年11月10日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60岁。
(撰稿人:王成国 丁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