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
——记原民盟济南市委员会主委王统照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曾用名息庐、鸿蒙、恂如等,山东诸城人。民盟济南市第一、二届委员会主委,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中坚、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任全国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民盟中央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少有壮志胸怀良图
1897年,王统照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一个书香门第的封建地主家庭里,七岁那年父亲不幸过早去世,给孤儿寡母留下深切的悲伤和痛苦。母亲李氏通文墨,喜书画,丈夫去世后她强力支持着这个家庭,将全部希望和满腔热情都倾注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上。王统照五六岁时,家里请了一位学识渊博且精通数理的老先生,为他讲授经、史、唐诗、宋词等,少年王统照对小说、笔记、弹词之类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期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为他日后走向文坛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十六岁那年,王统照离开从小居住的相州镇,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这在他人生和求学的道路上,是一个重要的新起点。新的学习环境不仅大大开阔了王统照的生活视野,而且丰富了他所学的知识。他开始系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如饥似渴地吸吮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后来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是与这一时期的努力分不开的。1916年,王统照在济南参加了“诸城旅济学生会”。为推翻袁世凯帝制,他编导了话剧《云南起义》,并在其中饰演蔡锷一角。
王统照的少年时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进入高潮,先驱者努力奋斗希望创造一个新局面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备受屈辱的苦难年月。在这一时期,王统照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1919年,王统照报考了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北京中国大学,被该校英国文学系录取。从此,王统照迈入了他人生最有生气、最有希望的黄金时代——青年。
暗夜中寻找光明的火炬
身为中国大学学生的王统照,较早地走进了北京学生界斗争的行列。这既是那个时代潮流的推动,又是年轻的王统照思想成长的自觉行动。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从最初的酝酿到声势浩大的学生示威游行,王统照都是积极的参加者。经过五四运动的疾风暴雨的洗礼,王统照少年时代蕴蓄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不断升华。一种不满现状,寻求救国的思想,在青年王统照身上逐日上涨。他先后编辑了《中国大学学报》、《曙光》、《晨光》、《晨报·文学旬刊》、《自由周刊》等,为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做出了贡献。1921年1月,他与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32年,王统照在青岛完成其代表作《山雨》。这部小说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军阀混乱、兵匪灾荒下的北方农村,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困苦多难的三十年代初北方农村生活的画卷。小说的出版,引起了当时文学界的重视,批评家把它与茅盾的《子夜》相提并论,并称1933年为“山雨子夜年”,但这部作品同时也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查禁。1934年,为躲避国民党反革命的文化围剿,王统照被迫远赴欧洲,行程几万里,跨越重洋,历经九个国家。在欧洲游历期间他写下的了《欧游散记》、《游痕》等,作品中弥漫着对祖国危难的焦虑,对去国怀乡的无尽哀愁。1935年春,王统照回国后任《文学月刊》主编。1937年迁居上海,先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暨南大学教授、开明书店编辑。这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参与营救沈钧儒、史良等因呼吁爱国抗日而身陷囹圄的“救国会”七君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统照撰文讲演,呼号奋发,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全部沦陷。这时他化名王恂如,深居简出,闭门译著。他经常典衣买书,聊以度日。对家人曾说:“宁饿死,亦不能屈节事敌。”
投身民主运动的激流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王统照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一样,以兴奋的心情欢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蒋介石集团挑起了内战,烽烟在全国各地再起。李公朴、闻一多惨遭杀害,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暴行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抗议。此时的王统照坚信中国人民的胜利是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挡的,他自觉加入了人民民主运动的斗争行列。1946年夏,王统照受聘为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一边教书,一边撰文,表达对战后时局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热情企盼。1947年6月,在青岛爆发了以山东大学学生为核心的反饥饿运动,王统照坚定地与革命青年学生站在一起,反对国民党当权者的迫害与镇压行径,与其他进步教授首先挺身而出,做进步学生的后盾,勇敢地维护学生的正义行动,并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他的行为受到了山东大学反动当权者的仇视和排挤,不久,学校便以国民党中央教育部的名义,将他解聘。1949年春,北平、天津相继解放,王统照盼望解放的心情更为迫切,当党派地下工作同志持郑振铎从香港转来的密信,迎接他赴解放区时,王统照激动异常,毫不犹豫启程前往。从抗战胜利到全国解放的三、四年间,王统照虽然看到了更多的腐败和苦难,经历了种种困顿和风险,但他对国家民族的前途依然是乐观的,他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决心和信念。因为,他是从五四青年运动的行列中冲出来的,他亲眼目睹过“五卅”惨案,听到过“四·一二”的枪声,经历过外族侵凌的八年离乱……
“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
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王统照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艰难岁月,终于迎来了解放。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新的世界,是王统照几十年来矢志不渝追求和奋斗的理想。他决心永远跟共产党走,用自己的笔描绘出新社会的彩图,讴歌前程似锦的新时代。
全国解放后,王统照担任山东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局局长。为了拥护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加强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团结,1953年,王统照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同年11月,在民盟济南市第一次盟员大会上,他被推举为民盟济南市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领导济南市盟务工作。面对众多的社会活动和紧张、繁重的实际工作,他从没有丝毫怨言。作为党外人士,他一边以文艺战士的身份,放开歌喉热情颂扬伟大的党,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一边以主人公的姿态献身于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带领广大盟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王统照工作作风严谨、平易近人,在文艺界、知识界以及民盟成员中,有很高的声望。在外人看来,他的工作很忙,职务多,活动多,选他担任盟市委的主要领导,不过是个兼职或挂名的工作。其实不然,他对盟的事业满腔热情,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不管哪次会议,他从不借故请假缺席,也从不迟到早退。会上他的讲话总是富有真知灼见,而且几乎每次都习惯性地引用几句饱含激情的唐宋诗词作为结束语。这既表现了一位领导者的风范,又体现出了一个诗人的洒脱气质。
对民盟济南市委的工作,他视为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接受中共省委、市委的领导,充分发扬民盟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的光荣传统。他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坚信党的领导。1953年,为配合学习贯彻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党的统战工作和民盟的工作,他主持创办了民盟济南市委机关刊物《济南盟讯》;1954年,市政协统一组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讨论、征求意见时,他又亲自领导和组织盟员认真学习、讨论,提出了65条修改意见;他深入到山东莒县、广饶等地农村第一线进行调查访问,到社员家中访贫问苦,与他们同吃同住,真实体验解放后农村的巨大变化,也加深了他与农民之间的深厚感情;他先后几次就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组织进行社会调查,以民盟济南市委的名义写出了万余字的调查报告,为协助党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出了贡献。在他的领导下,盟的各级组织成为各级党委和知识分子联系的有力助手。
王统照晚年痼疾日趋严重,身体虚弱,有时与别人交谈也十分困难。他常严格地自问:“对伟大的时代有何贡献?对热爱的人生有何歌颂?”这种自律严格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他用自己的顽强毅力同疾病进行斗争,坚持为民盟、为党工作。晚年王统照不止一次表示想再一次深入到农村,但因宿疾所致,终未能前往。为弥补自己这个不能实现的愿望,他扶病将自己前些年深入农村写下的百余首旧诗作,重新认真选录、批注、整理成册。这个册子既是对诗人过往一段生活的美好纪念,也是他疾病中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寄托。愈到生命晚期,王统照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和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愿望就愈为强烈。1957年王统照逝世后,人们发现了他正在写作中的长篇《胶州湾》遗稿,稿件就摊放在书案上,仿佛等待主人小憩归来继续写下去,还有第二部、第三部的长篇创作在等着他完成……
“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是王统照逝世时中共山东省委敬献的一幅挽联。这十个字高度概括了王统照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友谊。王统照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一身正气,不懈追求光明,崇敬、追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党的文艺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热情与力量。党和人民给予他这样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他是当之无愧的。
(撰稿人:尹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