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山东民盟贤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民盟贤达

 

党的挚友盟的先贤 

——记马克先先生 

 

 

马克先(1895-1982),名承修,字克先。祖籍陕西扶风,出生于北京。1919年5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堂史地系毕业。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山东省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民盟济南市第四、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政协山东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马克先幼年家境贫寒,一家依靠父亲经商维持生计。1914年他中学毕业时连遭父亲失业、母亲病逝,家境窘迫,为谋生计考入北京邮政局作拣信生。1915年,马克先得到亲戚的接济,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史地系读书。1919年8月,马克先毕业后回到北京,任北京京师公立第一中学史地教员。“五四”运动爆发时,马克先对马克思列宁等人著作有所涉猎,因长期饱受艰窘和压迫,感同身受,思想上受到很大影响与触动,曾因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被军阀政府拘捕。1922年6月任济南正谊中学史地教员,极力引导学生走革命的道路并在学校发售党刊《向导》,筹建“民权运动大同盟”,在学生中积极组织读书会,主讲《经济侵略下的中国》,向学生介绍多种马列书籍,教育学生追随时代进步,深得进步学生的尊敬。 

1922年9月,由中共中央特派员陈为人主持召开支部会议,由王尽美、陈为人介绍,马克先履行了入党手续,并受命代理中共济南支部书记职务,王尽美调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部工作。11月,根据中央的决定,免去马克先的中共济南支部代理书记职务,改为负责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作。1922年冬,山东各法团在省议会开会追悼广州政府外交部长伍廷芳博士。马克先以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的名义在会上发言,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倡劳工神圣,提出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劣绅的口号。1923年5月,他在王尽美的领导下,在山东教育会举办了大规模的纪念马克思诞辰105周年活动,影响深广。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后,马克先和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遵照“三大”决议,以个人名义相继加入国民党。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马克先出席济南市各界两百余团体参加的十万人大会,发表反帝演说。1926年遭军阀通缉,因事先得知而幸免,后到黄台正谊中学高中部任教。1927年初冬,中共中央派人来济开展工作,经组织安排,住在马克先宿舍,由马克先给予掩护。1928年5月1日,国民党军开进济南,当日即下令严缉马克先。为躲避追捕,同年8月,马克先到山东博山私立颜山中学任史地教员。1930年冬,国民党改组派密谋逮捕马克先,由于事前获得信息,才得以再次逃脱。在此期间,由于党内原骨干成员叛变投敌,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同志星散,马克先与党组织失掉了联系。 

1931年2月,马克先回到济南,任山东省立济南中学史地教员。经过三次脱险,他埋头教书,潜心写作,曾著《陷阱中的日本》,以此展望时局。虽与党失掉联系,但马克思主义早已融入思想深处,从未对敌人低过头,如在“塘沽协定”之后,公开斥责国民党缴权误国,“双十二”事件后,指斥拥护蒋介石为愚蠢。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克先随学生南迁四川,先后在四川罗江国立第六中学四分校、四川绵阳国立第六中学三分校任史地教员。他曾对全体学生演讲,从“天下为公”讲到“世界革命”,被一些特务分子指为“思想不正确”。1937年,他在自己家庭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为奔赴延安的山东师生提供食宿,筹集路费。1941年4月,罗江四分校的二十余名进步学生被捕,他和几位进步教员找到反动当局,据理力争。终因查无证据,请校长出面担保释放了这些学生。部分被释放的学生转移前去他家辞行,在万分悲愤中他拿出家中仅有的四块银元交给了学生们,师生忍泪而别,学生至今感念不忘。日寇投降后,美国货充斥了市场,他屡次对学生说,美国经济侵略,中国将有被灭亡的危险。1946年秋,马克先从四川返回济南,同年11月任山东省立师范学院教授。 

1948年济南解放后,马克先于同年10月到山东潍坊新华中学任史地教员。有一次,马克先给青年学生讲述苏联十月革命,畅所欲言,一连讲了三个多钟头,学生们很受鼓舞,高呼“共产党万岁”,全场高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来,气氛非常热烈。1949年2月,马克先回济南任正谊中学校长。1950年秋,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他曾前后给全校师生作专题报告五次,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抗美援朝和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参军参干,保家卫国。 

1956年5月正谊中学改为公立济南第十七中学,马克先仍任校长。在任职的十余年时间,他自觉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扩充教育教学设备,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在党的方针路线的指引下,学校有了长足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作风民主、经济公开、治学严谨、克己奉公、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感染着师生,带出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学校同仁平等相待、团结和谐,致力于教学,服务于学生。他深得师生的尊敬,许多老校友回忆说:“马校长对学生和蔼可亲,从不疾言厉色。一个又一个的后进学生,经马校长说服教育,又重新树立起了信心,他无论外出开会,还是为学校办事,都是来回步行,从不坐车,从不迟到。他一家七口人,五个孩子先后上学,就指望着他一人工资维持生活,当时作为一个私立中学校长的他严格自律,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哪怕是一张纸、一支笔。直到1982年去世,仍住着租赁的简陋平房,家里没有积蓄,真可谓教书一生,两袖清风。” 

马克先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虚心学习,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对教育的较全面的认识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1922年马克先到正谊中学后,王尽美介绍说济南几个学校老师上课死板教条,误人子弟的情况。他听后益增加了必须打破一成不变的旧教学方式的信念。平时他多与学生接近,和学生交谈,摸清学生心理,思考怎样才能满足学生需要,怎样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得以应用,并欢迎学生不拘时间、地点的发问。对学生作业、课堂笔记全收起来“细批终身”。上课也是方法灵活多样,“先生少讲,学生多说”,考试开卷,以读书有见地为优秀。他的教学方法收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许多升入大学的学生,对他教课始终赞叹不已,说他是难得的好老师,希望学校能以马老师为典范。 

1980年12月,马克先在病榻上将自己六十余年教书育人的感受和想法整理成数千言的书面发言稿,呈交给民盟济南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作为对教育改革的建议。他强调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教育绝不能够只偏重知识,更要注重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身体健康。他主张对学生一视同仁,反对歧视学生,搞“快慢班”,培养所谓“尖子生”而忽略大多数。他形象地比喻,教育如同厚纸放在油上,慢慢地浸润,由表及里的润化。企图“毕其功于一旦”是不可能达到教育目的的。他主张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许多学科知识早已超出原来的学科领域而成为新的跨领域学科知识,现代教育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的培养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应开设综合知识课及实践场所,反对把学生教育成只知书本教条,而不知变通的书呆子。 

马克先先生一贯严于律己,严谨治学,也正是这种严字当头的自律精神和治学态度,不断地鞭策着他。在忙于革命活动和教书育人的同时,马克先先生博览群书,勤于钻研,先后编写了《中国近古史》、《宋史评议》、《本国史纲》、《陷阱中的日本》等近百万字的著作。抗日战争的八年中,他天天在油灯下记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血腥罪行和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部取名《白骨集》的系统鲜活的抗日战争史实共20卷之多,可惜后来在离乱中丢失。 

马克先的思想品格给家庭以深刻影响,他经常教育家庭子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再要求他们要听党的话,努力工作。在他的影响下,他的老伴义务服务街道居委会工作十七年,直到病倒,曾获济南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拥军优属模范”奖状;他的儿子马祖光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在党的培养下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党的十三大代表,被誉为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 

马克先在六十余年的教育工作中殚精竭虑,执着地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省、市人民政府曾数次邀请他到“八一”广场观礼台参加国庆观礼。他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民盟组织的工作和活动,为民盟济南市委的组织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巩固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做出了突出贡献。 

(撰稿人:尹荣慧 马祖禹)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