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社情民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关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曲阜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宋广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特点日益鲜明,21世纪的中国不仅成为亚洲也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和亮点。社会的发展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在北欧一些发达工业国家,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只有40%多一点。从经合组织(OECD)和亚太经合组织39个成员国教育分流状况的研究来看,实行高中阶段(或初中后)分流的国家和地区就有29个;在欧盟15个国家中,有11个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比例超过50%,其中德国超过70%。由此可见,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可见中等职业教育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可以说劳动技术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随着国家一再重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及一批骨干性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的建立,我国的职业教育出现了繁荣景象。但这没有掩盖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两个:

一、范围比较大。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分布相对稳定和均衡。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我省的济南、青岛、烟台等经济发达地区,近15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755之间。由此可见,普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比例大体相当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违背了这一要求。这种状况一方面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另一方面也使生产服务第一线紧缺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中等职业教育重学科本位,轻实践能力

一些中等职业院校没有准确的自身地位,在办学方针、办学目标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停留在概念层面;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从事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职业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任课教师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还不够强;等等。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解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这些问题:

一、政府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省等工业化地区的实践证明,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是促使职教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应从以下三点着手:

1、将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进行总体统筹:发挥政府职能,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和办学模式自主调整的信息反馈和调节机制;政府各部门同一协作,建立起经济结构变动、劳动力就业和职业资格教育相互沟通的灵活的信息反馈渠道,促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办学模式的合理调整;培育信息中介机构,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应用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建立社会用人单位与学校密切联系的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学校董事会、校友会和专家委员会等在学校发展规模、专业、课程设置和调节方面的咨询、监督作用。

2、将职业教育纳入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综合考虑,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保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步发展;合理的劳动力结构决定了教育结构中各级各类学校应是合理均衡发展的,但由于教育行为效果的后发性,仅靠市场调节教育结构,很难做到科学合理,因此必须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科学预测,建立重大教育问题的预警机制,重大教育决策的实证调研制度、咨询论证制度和公众听证制度,确保教育决策建立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尊重民众的教育需求和意愿,吸收全社会的教育智慧,防止教育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提高政策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

3、尽快出台加快职教发展的扶持政策。我国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省市,在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在浙江,为鼓励初中毕业生报读职业学校,有的市县政府采取发放“教育券”和资助招生等形式。在广东省,省政府决定从2003年至2007年,省财政共安排2.1亿元资金,每年资助5000多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2-3年的职业教育。上海市也准备出台免费职业教育政策,以缓解技工荒。这些积极措施,带来的不仅仅是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的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全社会真正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中等职业教育不是“次等教育”、可有可无的教育,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必须上升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坚持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去创新,去实践。

二、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的“立交桥”,加快高中教育的综合化

从国内外的办学经验看,办综合高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

1、普高毕业证书加通用型职业资格证书:这种模式适合在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重点高中推行,学生以普通高中课程学习为主,穿插进行通用型资格证书教育,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将各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课程列为选修课,由学生自由选择。职业教育的突出意义是作为一种育才方法,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2、普高毕业证书加职业中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种模式适合在承担升学和就业双重培养任务的普通高中推行,学制可为四年,指导学生选修有关职业教育课程,取得规定学分,可获得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毕业证书,并可获一个经学生选择的应用型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后既可参加对口升学,即普通高校或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也可直接持证就业。

3、高二后分流模式:前两年以普高文化课教学为主,适当开展职业指导、职业道德及少量专业基础课,第三年开始指导一部分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接受职业教育;另一部分人则继续以学习普高课程为主。毕业生可分别选择就业,或参加对口的普通高校考试、成人高校招生考试。

4、普高毕业证书加实用技术:适于在县以下农村普通高中或职业学校推行。农村实用技术关键是紧密联系当地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之需,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含量。毕业生可选择升学或直接回乡劳动致富,也可在高考落榜后凭借实用技术回乡创业。

5、“三多”办学模式:这是安徽省芜湖市研究开发的一种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综合教育模式,“三多”即多时空入学、多平台毕业、多资格就业,适合在中等职教类学校推行。

三、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职业教育只有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满足群众需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解决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一定程度脱节的现象,建立起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真正做到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举办什么专业,生产上推广什么样的技术,教学上就开设什么课程,把生产上推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引入到教学当中,增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吸引力。但同时也要注意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与长期性相结合,避免一哄而上。“订单式”培养就是一种适应这种要求的办学模式。实施“订单式”培养的一个重心就在于依赖订单企业解决实践教学问题。同时,实践环节要严格、规范,还要有长远规划,不能为实践而实践,更不能让学生成为某些企业的廉价、短期劳动力。所以每一个实践环节都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而有计划地实施。还应注意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化,循序渐进地开展“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还可以解决学生的部分学费问题和就业问题,使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增强社会对中等职业的认同感,使中等职业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吸引力。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