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及早出台全国性公车改革指导方案
民盟威海市委副秘书长 姜茂林
自199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的15年来,全国许多地方和部门在积极探索公车改革。虽然不乏成功的范例,但这些改革无一例外地受到社会的普遍质疑。近日,杭州市和辽阳市宏伟区的公车改革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特别是宏伟区的车改因为领导层高额的补助遭到广泛质疑,而后不得不暂停执行另定行方案。公车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公务用车是政府工作费用开支的一个重要方面,每年巨额开支让公车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日益庞大的公车耗资和时常见诸报端的违法违纪使用等负面报道,不仅挤占了宝贵的公共财政资源,加大了不必要的行政成本,同时也损害了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因此公车改革势在必行。从实行车改的地方和部门的统计数据看,公车改革的确大大减少了党政机关经费开支,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一、阻碍公车改革的原因
1.公众认为车改补贴太高。杭州公车改革办法规定,“一般市级机关的车贴标准分为9个档次,上限为每人每月2600元,下限为每人每月300元”。每人每月2600元的上限,在普通民众眼里是个可观的数字,2600元抵得上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收入,“凭什么一个月白拿这么多钱”成为公众心中的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2.级差拉得较大成为焦点。纵观目前各地出台的车改方案,无一例外地是根据领导级别发放车贴。每月相差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级差,使得车改缺乏群众基础,非议就在所难免。以辽阳宏伟区的具体标准为例: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每年7.6万,普通的机关干部每年500元,相差152倍。应由主管部门统一定出可行动标准。
3.货币化让公众的心理难以接受。公务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遏制以权谋私,削减行政成本。采用的方法就是公务交通费的货币化。以前公车耗费虽然高但是公众并不甚了解,或者即使了解也是无形的,多少年约定俗成的公车消费并不引人注目。而货币化后,看不见的消费现在看得见了,并且这部分消费以货币形式堂而皇之落入公务员的腰包,相当于变相增加收入,这样的特权是公众阶层心理难以理解和承受的。
4.改革方案缺少公众参与。全国实行车改的这些地方和部门的车改方案几乎全部由车改部门自己制定,事先没有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认知,方案出台后争议就在所难免。
公车改革是必然,在眼下公车改革的紧要关头,应该站在全国的高度,解剖麻雀,把握方向,纠偏补漏,及早出台全国性的车改指导方案,规范和引导地方车改科学有序地进行。
二、改革方案的几点建议:
1.车改补贴的差距不宜过大。同为国家公务员,虽然职务级别不同,公务繁忙程度不同,但是公务用车与级别是不完全对等的关系,在交通费上的差别不至于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不同级别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车补标准如果相差太大,会造成低级别公务员的心理不平衡,影响工作积极性。
2.补贴标准既要合理化又要人性化。首先,由于各地经济发达程度不一,车改标准也应该有所差别,富地区当然要高,穷地区当然要低,但差距不应过大。要有个统一的指导性补贴标准,分别不同级别提出补贴的上限和下限,在适当的补贴范围内浮动,防止过大差距的出现。其次,车改的目的是降低行政支出,但并不是要把拿出节省的公共成本完全分摊给个人。在考虑合理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公众的承受心理,不宜把标准定的过高。特别是引人注目的补贴上限要慎之又慎,以免在社会上造成“车改是变相发高额福利”的负面影响。
3.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公车改革就是尽快改革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革除公车消费“花公家的钱不心疼”的弊端。而公众对车改方案的争议,多数是因为公款变为私人收入,并没有从节约公务成本方面着想。着眼点不同,造成了公众对待公车改革的对立情绪。因此,车改的社会基础非常重要。应多从正面宣传公车改革的益处,用具体的数据和实事说话,引导社会舆论向有利于推进公车改革的方向倾斜。车改方案的制定要广泛听取了各界群众的意见,温和式推进改革,以倾听的姿态尊重社会反响。在取得公众的支持后,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就容易的多了。
4.公车改革不能降低政府的公共服务效能。车改是大势所向,但是不是所有的部门和个人都适合车改。公务用车应该以不同形式保留,只是数量减少、使用方式有所改变。很多地方少数公务较多的高层领导、公检法机关和有行政执法任务的部门不参加车改,以保证公务需要。在车改后如何使用管理公车方面,有许多地方经验值得借鉴。例如杭州不直接把车补发给个人,而实行公务用车刷卡制,做到公私分明;威海设立专门的租车费,把单位车补总额的10%拨到单位账户上专款专用,只有附合报销条件的交通费用才能报销。在如何保留和使用公车的方面,建议不要搞一刀切,应该给地方自由制定政策的空间,以保证公务用车,使政府的公共服务效能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