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专题调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探索以培养知识产权 

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职教新模式 

民盟山东省委 

民盟山东省委将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列为2014年参政议政专题项目,组织专家团队承担研究课题,进行了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发现了新问题,探索了新思路。在民盟中央主办的全国职业教育研讨会上,我们将围绕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借鉴国际先进职教模式和创新中国特色职教新模式等三大突出问题进行探索研讨,并提出以培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新模式。 

职业教育结构的突出问题 

职业教育结构问题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于本科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三本”大学毕业生“结构性过剩”;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热门专业供不应求。更加令人费解的是,最近几年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大学毕业生比农民工就业难,工资低;上学多挣钱反而少。常见的现象是初中就业的农民工与同龄大学毕业生比较,农民工工资一般都高于大学生,甚至是大学生的两倍以上。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保局发布2014年度90个职位工资指导价位,其中36个蓝领岗位综合价位的平均年薪达到5万以上。高薪蓝领时代已经出现。最近,媒体大量报道,北京很多行业的蓝领月薪已经超过白领。例如,公交司机月薪8000元、普通保安5000元、高级保安(保镖)10000元、电焊工7500元、发电运行值班工10000元、速递员10000元、搬运工8000元等等。当然,我们不认为这些蓝领工资过高,而认为大学毕业生白领工资待遇过低。很多人发问,这是正常的劳动力市场信号吗?我们赞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的观点,认为这是错误的市场信号。以劳动市场和人力资源理论分析,这种现象属于“劳动力市场失灵,教育回报率下降”,其后果必然导致“读书无用论”再次重演,促使教育年限减少,人力资源素质下降,必然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必然影响经济转型升级,甚至影响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三本转高职”改革方案的积极评价与问题质疑 

问题倒逼改革,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了改革方案:“我们必须下决心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和应用型高校的经验,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引领,以2000年以来新设的600多所本科(高考招生称为“三本”)高校为重点,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更直接的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逐渐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这一“三本转高职”改革方案估计将使全国本科大学毕业生减少到220多万人,新增高职大学毕业生估计为160万,加上现有高职大学毕业生大约350万人,使高职大学毕业生达到500万人以上,使本科大学毕业生与高职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从1比1变成2比1,有可能与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实现良好匹配对接(上述数据有待证实——作者注)。 

我们对这一改革方案给予积极评价,有希望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上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同时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过也有质疑评论,认为部分本科(“三本”)转高职是“学历教育的倒退”;发展高职无法解决低端职业岗位的需求;以高职大学生填补农民工“用工荒”难以实现;发展本科高职可能造成现有高职更难招生;学生家长将更加歧视职业教育等等。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并研究相应对策。 

德国美国职教模式的启示 

一般认为,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有德国学徒制职教模式和美国学历制职教模式。德国学徒制职教模式是全球闻名的范例。德国将344个国家认可职业技能列为职业教育专业,继承与创新了传统学徒制,实行理论教学与企业实习并重、学习时间各占一半的职教模式。虽然我国称其为双元制职业教育,其本质仍然属于学徒制的“现代版”。德国有60%的中学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在校生(含培训)高达150万人(德国人口总数为8005万人,职教在校生占总人口的1.9%,参照这一比例,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校生应当达到2500万人以上),全国劳动力的60%以上来自职业教育,60%的职教毕业生最后留在实习企业就业,青年劳动力失业率仅有7%,而法国意大利的青年劳动力失业率高达30%至40%。 

德国学徒制职业教育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不过,也有不适合我国国情的问题。德国的职业文化是崇尚工艺精湛的“大工匠”;我国的职业文化是推崇办公室白领尤其是工程师。德国的职业学院与大型企业对接紧密,职教学生可将50%的学习时间放在企业实习,可将60%的职教毕业生留在实习企业就业;我国企业对这两大制度目前难以全面实现。德国选择的职教专业是344项稳定型岗位技能,并非所有岗位技能;我国尚未确定稳定型岗位技能。 

美国社区学院以学历教育替代职业教育,可以说是学历制职业教育,是有美国特色的职教发展模式。克林顿总统说过,社区学院是美国的最佳特色。全美有1600多所社区学院,相当于4年制大学的前两年,可获得准学士或副学士学位,在校生1000多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44%,新生占大学新生总数的50%;课程分为两类,一类为终止性职业技术课程,毕业生可直接就业,另一类为过渡性文理课程,毕业后学习期满可转入(承认学分、不用考试)4年制大学(包括美国名校)继续深造。 

美国社区学院模式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这种学历制职业教育模式非常适合高科技产业的“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特征,能适应高科技岗位技能具有超前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能满足高科技产业劳动力需求,也非常有利于职业教育普及化,特别是消除了歧视和贬低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融合发展,不必严格区别为两种类型的教育;颁发统一的学历教育毕业证和副学士学位证书。 

我们认为,在我国职业教育歧视非常严重的形势下,应当借鉴美国学历制职教模式,大胆突破教育领域至今存在的某些计划教育思维和制度性职业教育歧视。只要属于高中后教育,都应当属于大学教育,而不论大学开设什么课程;并且课程应当由大学根据就业需求确定;毕业证也不应当区分为技能型和学历型。事实上,美国颁发统一毕业证并没有产生不良后果,我国为什么不能借鉴呢?因此,当务之急是破除毕业证歧视这一“拦路虎”,首先大胆改革职业教育毕业证和学位证制度,实行统一颁发与学历教育相同的毕业证和副学士证(本科高职为学士学位证)的新制度,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并相信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能够正确选择使用人才。 

德国和美国的职业教育体制各有所长,我国都可借鉴。我们的分析是,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我国东中西部和南北方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结构很不相同,劳动力需求很不一样,高中低端岗位都有很多需求。 

在2000年时,我国借鉴美国大学教育发展模式,实现了大学扩招,使大学入学率快速上升,使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新阶段,并且为高科技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高技能劳动力(例如互联网产业、软件产业、移动通信产业),有效的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我国借鉴德国学徒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大规模扩大高职教育,必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的“中科技”(介于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之间的产业科技水平——作者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如果能够满足德国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特别是“50%的学时进入企业岗位实训和60%以上的实习生留在实训企业就业”,当然应当大力发展学徒制职业教育。至于“低科技”岗位技能,虽然也有劳动力市场,则应当发展职业培训,而不必上几年职业教育。 

美国经济以金融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特征,依靠美国排名前100位的研究型大学为引领。德国经济以技术密集的先进制造业为特征,依靠全球最发达的学徒制职业教育为支撑。我国既有美国式的高科技产业(例如联想、华为、阿里巴巴),也有大量的德国式制造业,应当将美国学历制职业教育模式和德国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同时引进消化吸收,结合中国国情,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升级版”,创新中国高职教育新模式。 

创新高职教育新模式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职业教育如何落实两大战略,急需突破性改革、创新行动,特别是探索高职教育新模式。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定位于学会技术技能,毕业后能从事技师或者高级技工岗位的工作。我们认为,耗费3、4年的高职学习时间和高额学费,仅能达到顶岗工作的能力,即使是高技能岗位,未免代价不小,效率不高。为此,我们进行了顶层设计:高职教育新模式是,在掌握岗位技能的基础上,把培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作为新目标,使职教学生具备创造知识产权,并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市场、新创业的新技能。这一高职教育新模式属于原创性创新,德国学徒制职教模式和美国学历制职教模式都没有包含这一创新。 

众所周知,无论大学、科研院所还是企业,无论高科技工程还是研发新产品,都需要大批高技能“大工匠”人才参加研制,才能把科学家、工程师的发明创造、创意设计变成现实的大工程、新产品。这是高技能人才最有贡献的创新平台。在生产第一线,有很多技能人才不仅发明创新了专利,拥有自己的专利权,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优势,亲手制造新产品,创造新市场,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最近,我们了解到,山东技师学院创建了全国首创的“中国技师梦工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项目团队工作室,还有一体化实训室。这里是产学研一体化工作平台和创新项目孵化基地,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计划,制造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有效地提高了职教学生的知识产权转化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支持高职学生实现自己的“技师梦”。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培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高职职教新模式。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提出,我们预计“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传统界限将逐步消失,相反,我们会更多地使用“创新丰富”和“创新贫乏”的标准来区分这些国家。这是一个非常有新意的评价方法。所谓“创新丰富”与“创新贫乏”的核心要素是创造、获取和转化知识产权的能力。 

根据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2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截至2012年底,国内有效专利数量为300万件。中国发明专利27年累计授权量达111.1万件。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为47.3万件。代表较高专利质量指标、体现专利技术和市场价值的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3.5151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3.2件。2012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1.7万件,其中国内授权量为14.4万件,而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仅为7.9万件,授权量超过100件的企业仅仅达到49家。发人深省的是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的创新能力竟然如此之低!即使在中国科学院,被认为自主创新标杆的“龙芯一号”,也不得不购买美国美普思公司的MIPS32、MIPS60架构许可使用权。 

国家知识产权局综合分析我国专利情况后认为,体现基础性、原创性的发明专利仍然比较少,技术含量、复杂程度还比较低,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国内拥有的发明专利还比较少,改进型发明专利占多数,这说明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专利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解决这一重大创新问题,职业学院比普通大学更有独特优势,更能贴近生产一线,更有操作实践能力,因而职教大学生能更好地担当创新知识产权的重任。在信息时代,来自网络的知识呈现爆炸性增长。职教大学生不应满足于一般网络信息浏览,应当高度重视和掌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这是知识海洋的核心知识,也是科学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知识。不仅应当学习相关专业领域的现有知识产权知识,而且更应当创新自有知识产权的知识,把培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作为所有职教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尤其是理工科职教大学生,应当特别重视学习专利知识,并且掌握申报专利的基本专业技能与技巧。职教大学生最重要的专业技能是培养创新思维和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岗位型职业技能。 

据了解,目前职业学院的理工科教学大纲都没有列入有关知识产权创新课程,没有学习查阅和分析本专业领域国内外专利文献的课程,也没有学习专利创新方法和申报专利的专业训练,当然更不可能申报和获得专利授权。同样,文科职教大学生也没有培养创造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职教大学生的共同问题是,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借助互联网信息,流行抄袭模仿,放弃自主创新,出现了大批“山寨版”问题。这是一个必须重视和解决的普遍问题。 

为此,我们建议,探索以培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新模式: 

一、将培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列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在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研究创新型学习法,强化知识产权教育,将培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列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二、将知识产权创新课程列入教学大纲 

将知识产权创新课程列入教学大纲,保证职教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产权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学习“萃智发明创新法”、“六顶思考帽创新法”等世界各国的先进创新方法,更好地获得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和成果,倒逼职教大学生更有目的、更有兴趣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 

三、加大对职教大学生专利知识的培养和训练 

理工科职教大学生必须学习系统的专利知识,掌握申报和获取专利授权的技能技巧。文科同样应当学习尊重知识产权、获取知识产权(著作权)的系统知识和创新能力。 

四、将知识产权模拟工程贯穿职教全过程 

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应当包括实习知识产权模拟工程或实效工程,鼓励申报专利和登记有知识产权保护的著作权。 

五、鼓励职教大学生运用知识产权能力及成果争取更好就业机会 

鼓励职教大学毕业生以知识产权能力及其成果,证明自己能够为就业单位创造价值,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并获得更高工作薪酬。 

六、职教院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鼓励职教大学毕业生利用自己作为专利所有人或设计人的专利权从事创业活动;允许在知识产权创新时使用职业学院的实验室,并免除有关成本费用;允许在读职教大学生休学创业,以利于激励职教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减轻创业成本负担,提高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呂兆毅《建议将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列为大学培养目标》民盟参政议政信息建议2013、7、30 

2.鲁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解决就业结构矛盾》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会议主题演讲新浪网新浪财经2014、3、22 

3.蔡昉《劳动力市场失灵致使教育回报率下降》中国高层发展论坛2014会议主题演讲新浪网新浪财经2014、3、22 

4.【美】奥斯坦•古斯比《美国高校教育体系不受政府干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会议主题演讲新浪网新浪财经2014、3、22 

5.【德】罗兰•贝格《职业教育体系帮助德国工业化增长》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会议主题演讲新浪网新浪财经2014、3、22 

6.山东技师学院网站www.sdjsxy.cn 

(执笔人:山东省科学院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呂兆毅)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