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议案提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议案提案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几个问题

栾文通

 

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发展,是一切为了人民、真正造福人民的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释放出了一个事关亿万人民福祉的新的重大发展信号:即“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深入总结国际国内人口老龄化的应对实践,科学分析人口老龄化的深刻影响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环境,着眼于枸建新发展格局而做出的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和划时代意义。笔者基于既往调研发现的问题、从个人有限认识的视角,围绕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谈几点初步看法。

一、将消除独生子女父家庭父母养老的后顾之忧植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即将由轻度老龄化迈向中度老龄化,必然影响现行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效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并不完全来自于老年人或老龄化本身,而更多源于现有的社会制度或政策体系不能满足老龄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要求制度发展和政策体系适应人口变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建立健全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而建建立健全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则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养老问题上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国情,是目前已经进入和即将进入养老高峰期的人群,绝大多数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现行养老政策的最大缺项,是尚未制定出台专门针对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老的政策规定;当前亟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带着“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美好憧憬步入老龄阶段的独生子女父母,对居家养老忧心忡忡、顾虑颇多。我们必须看到,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只生一个并非家庭的自愿行为,而是在以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的特殊历史时期,因响应号召、执行政策或遵从法律的被动选择,可以说他们牺牲家庭利益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相对于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将承担更多的社会风险,独生子女父母居家养老也将面临更多困难。对于那些响应号召“只生一个”的独生子女父母特别是那些失独家庭,他们理应得到国家层面的保障和扶助。建议将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纳入顶层设计,植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尽快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政策,譬如在既往规定的基础上统一按月增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补贴;适当提高独生子女父母的退休金或基本养老金计发额度;鼓励独生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探索建立独生子女照料陪护带薪休假制度;支持兴办独生子女父母尤其是失独老人养老院;统一实行高龄失能特别是失独老人政府救助制度等。从政策和制度保障方面消除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老的后顾之忧。

二、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亟需补齐机构补充短板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重申,“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这方面当前亟需补齐机构补充短板。调研发现,选择机构养老的人口比例,城市远高于农村。目前城市人口中,约85%的家庭结构是“4+2+1”或“4+2+2”的模式。鉴于子女工作、生活、家庭的多重压力,抑或与当前已经进入和即将进入养老高峰期的人群绝大多数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有关系,约60%的城市老龄人口倾向机构养老。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现行服务体系机构短缺、补充乏力。目前我省老龄人口2240多万人,而各类养老机构只有2221家,可提供养老床位46万张。按照国际通行5%的老龄人口养老机构入住率标准测算,全省养老床位缺口为65万张,全国养老床位缺口在661万张左右,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机构养老的需求。当前应当引起重视、着力解决的又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力兴办各类养老机构,补齐机构补充短板。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养老服务是一项公益事业、民生工程,不能完全交给社会和市场去做。各级政府要在鼓励发展养老产业、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逐步提高公办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比重,强化政府的托底保障作用。

三、将加强精神慰藉、使老龄人口老有所乐作为构建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着力点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工作遵循和必然要求。让老龄人口老有所乐,是健康养老的题中之义,事关老龄人口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问题是目前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活得并不快乐。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包括一些低龄健康老人在内,普遍感到无聊、孤独和寂寞,有的甚至出现了焦虑、抑郁等不健康苗头。造成这种状况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现行养老服务体系精神慰藉缺位,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弥补精神慰藉缺位,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切实肩负起“悦老”的责任,是当前构建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一是要树立“精神文化需求是老年人根本需求”的理念,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的同时,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人文关怀,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要加大对老年人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三是要完善老龄教育体系,鼓励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和养老机构因地制宜,兴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大学或老年专门学校,尽快扭转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局面。同时积极推进老年远程教育的发展;四是要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和养老机构,探索建立老年合唱团、老年舞蹈队(模特队)、老年书画联谊会、老年健康互助组、老年兴趣小组等小型老年组织,经常组织开展科学、健康、形式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五是要研究开发老年读物、影视、服饰、娱乐、旅游及人工智能软件等面向老龄人口的新产品,不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四、坚持在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同时突出倡导老有所为的老龄事业发展导向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这是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课题、新挑战、新机遇。我国现行退休制度下的平均退休年龄只有54岁左右,大多数老龄人口退休后需要再次获得社会参与的机会并继续发挥作用。但目前退休人员再就业规制缺失,适合老龄人口重新进入工作状态的领域开发滞后,大量低龄健康老人获得社会参与的途径不畅,特别是机制内许多有很强专业能力和经验积淀的精英人才被闲置浪费。这就要求我们在老龄事业发展导向上寻求重点突破,坚持在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同时突出倡导老有所为。一是加快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部署,创新和完善退休政策;二是把“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来抓,充分发掘老龄人口在经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引导鼓励支持他们老有所为、发挥余热;三是将适老产业作为重要的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大发展力度,同时开发拓展适合老龄人口重新进入工作状态的领域,为更多的低龄健康老人创造社会参与机会、搭建用武之地;四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体制内的退休干部有机会继续发挥作用、奉献聪明才智。

五、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亟待通过加强监管纠正解决养老产业领域走偏乱象问题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综合监管制度”。笔者认为应把监管的重点放在养老产业领域。当前养老产业走偏主要表现在,无论是民营营利型还是非营利型养老机构,甚至也包括一些公办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在内,走的都是高端路线,几乎都是面向社会上层和高收入人群,而忽视了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偏离了养老服务业应秉持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养老机构坚持普惠性原则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要让包括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在内、凡是有需求的老龄人口都能住得起。各级政府要在对此予以坚决纠正的同时主动作为,像鼓励支持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那样,出台优惠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兴建一批经济适用、普惠廉价的养老机构,让所有老龄人口都能享受到党和政府政策的阳光,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此外,对于养老产业领域打着养老旗号跑马圈地搞房地产、打着医养结合招牌开办民营医院、以非营利之名行营利之实甚至打着养老旗号非法集资等种种乱象,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坚决予以整治,确保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最后,发展互助性养老是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使用的一种新提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新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议坚持高位推动,从国家和省级层面搞好制度设计,出台政策措施,使之得到健康有序推进,切实发挥好对现行养老体系的补充作用。

 


作者简介:

栾文通,民盟盟员,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任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巡视员,省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等。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