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民盟山东师范大学委员会“手拉手烛光筑梦科普团”成立一周年记事
她诞生在春天,已经历了四季。
她,没有沃土的滋养,却在顽强地生长。
她,没有阳光的青睐,却在默默地绽放。
她用米粒般的花朵,向路人吐露着芬芳。
她用平凡中的坚守,美化脚下这片土地。
她用强大的生命力,绵延着崇高与美丽。
2018年年初的一天,民盟盟员、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蕾老师从退休盟员教师林育真教授那里得知,山东省实验中学支部的盟员高惠燕老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创立了“天涯海角心连心助读团队”,深入贫困村镇开展公益阅读活动,需要一些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赵蕾老师在帮助高老师招募志愿者、利用周末去济南周边乡村小学开展助读活动的同时,发现城乡孩子对科普知识非常渴望,而师范类大学生课堂实践教学机会又相对较少,如果能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为孩子们送去精彩的趣味科普活动,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自己多年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又可借此机会传授给大学生,奉献社会的情怀更可通过大学生传递给小学生而绵延下去。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2018年4月,“手拉手烛光筑梦科普团”正式成立了。科普团成立一年来,在赵蕾老师的精心指导和高惠燕老师的用心陪伴以及广大山师志愿者们的倾心付出中,已经茁壮成长为一个成熟、高效的团体了。
赵蕾老师和部分志愿者在一起
科普来源于生活,科普也必将服务于生活。为了拉近科普与孩子们的距离,山东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将科普带进了中小学生的生活里。
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也是国际防治疟疾日,志愿者王惠和王天娇在济南市市中区泉润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了“病毒防疫”和“疟疾和青蒿素”的科普讲座,孩子们认真聆听,踊跃提问,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因孩子兴趣盎然而延时。课间,许多小学生围着大学生姐姐问这问那,志愿者一一作答。科普讲座的举行,不仅让孩子们获得了更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决心。
为减轻环境污染,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山师附小在全校开展了“垃圾分类”的活动,学校教导处找到科普团,希望能去附小班级的家长讲坛开展科普讲座,虽然这个内容我们并不太熟悉,但志愿者刘敏勇挑重担,查阅了大量资料,与赵蕾老师一起对课件反复修改十余次,终于赢得了附小老师和孩子们的称赞。
许多初中生深受运动创伤的困扰,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家长辗转打听到科普团,邀请我们给同学们讲讲运动防护的讲座,国家一级足球运动员、山师大生科院大三学生志愿者戴辰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在与赵老师对课件反复修改并试讲后,在山大附中成功举办了运动防护科普讲座,他结合自己平时的运动实例并加上动作演示,生动形象,互动频繁,虽然是第一次讲课,却赢得了家长、学生和媒体记者的高度赞扬。
在秋高气爽季节里,尹雪娇欣然报名了赵老师提出的科普选题“硕果飘香”,通过精心编排的顺口溜和猜谜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到秋天超市里常见的热带水果的趣味生物学知识。讲课之前,她查阅大量资料,对讲稿中的每句话都反复斟酌并记在心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山师附小班级讲课时,不仅同学们热情高涨,就连班主任都听得津津有味呢。更为可贵的是,有一次她随从志愿者前往山师附小中午人文讲堂拍照时,由于第一次讲课的志愿者经验不足,眼看一小时的课时半个小时就要讲完了,赵老师急中生智,让尹雪娇临危受命,在几分钟内手机下载课件,穿上志愿者服,顺利救场,之后她高兴地说,这让她锻炼了应变能力,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保护生物,从了解生物开始。在她成长的历程中,许多可爱的动物和美丽的植物也曾留下过它们绚丽的身影。
科普团员为孩子们带来的动植物科普讲座也是最多的,有王晓晨的孔雀和动物小侦探、李鑫的鲨鱼、王雅军的昆虫等。为迎接国际动物日,博士后张振国为孩子们带来的长臂猿、马旭阳、李沐宸带来的北极熊和企鹅、柳梦云的蝌蚪与青蛙以及来自四川邓小琴的大熊猫和来自湖北李涵宇的金丝猴。结合“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中靓丽的风景线,耿新燕还与同学们一起领略了“沙漠之舟”——骆驼的别样风采。
在2018年9月15日全国科普日到来前夕,在赵蕾老师的策划下,科普团在山师大开展了一场有趣的科普活动,在志愿者李鑫、王晓晨、王惠分别为山师附小两个班的孩子们做了精彩的科普讲座之后,为孩子们发放了种植工具和植物种子,鼓励孩子们回家通过自己亲手种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最后,志愿者冒着蒙蒙细雨,带领孩子们认识了山师的各种植物,孩子们兴趣盎然,收获满满。
今年3月,为纪念国际海豹日,徐文雅和王雨晴在山东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为孩子们介绍了几种容易让大家傻傻分不清的海洋动物——海豚、海狮、海狗、海象,就连家长们也在专注地听讲,济南历下区燕翔小学的杨霖老师当场主动找到赵蕾老师,希望能去她所带的班级开展科普讲座,山东人民出版社少儿部的编辑张艳艳也兴致勃勃的与赵蕾老师商谈出版科普系列图书的事宜。在省图少儿馆两次讲座之后,济南舜华凤翮筑梦书屋的徐总热情邀请科普团去他们社区讲座,看到讲座后家长们的真切留言,志愿者们倍受鼓舞,科普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逐渐展开。
今年4月,商河郑路镇书屋在高老师和凤翮书屋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志愿者尹雪娇和付秀荣有幸参加了第一天的活动,她们结合新人教版小学的语文课文,从最能代表春天的燕子和桃花入手,为求知若渴的乡村孩子们生动讲述了“燕子与荷花”和“花与果”。
为使山东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半月一次的科普讲座如期进行,赵蕾老师在尹雪娇“天上的鸟儿”基础上又设计了“水中的鱼儿”,在距离讲座还有大约十天的时间里找到志愿者朱海霞,赵老师忍受着腿疼多次指导修改,终于做出了满意的课件。由于住院手术,赵老师没能亲自带领志愿者前往讲座,所幸的是志愿者不负重托,认真准备,既提高了自己,又收获了美好与感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普及相关节日的科普知识,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带去了一系列有关节日专题的讲座,并将传统文化及美德教育蕴含其中。
在母亲节,中秋节,重阳节,感恩节,植树节还有与六一儿童节同一天的国际牛奶日,志愿者们经过精心准备,为孩子们送去了一场场精彩的科普盛宴。
在听完了母爱之歌“鲁冰花”,了解了"产奶的动物这么多,我们为什么只喝牛的奶"以及中秋节的桂花和玉兔之后,志愿者王晓晨在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到来之际,在为孩子们介绍了与重阳节有关的科学知识之后,通过观看一分钟关爱老人的公益视频,让孩子们对家中的老人说几句话,孩子们那充满真挚感情的话语:“奶奶,您辛苦了,我永远爱你”把讲座推向了高潮,为农历九月九增添了一份温暖的色彩。
在一个多月之后的感恩节,志愿者李鑫、王晓娣在为孩子们带来了感恩节的科普讲座,讲座最后,他们用饱含激情的语言,传递了感恩节的主题——感恩拥有的一切、感恩所有的遇见。
为迎接3月12日的植树节,志愿者朱倩特地去校园采集了白玉兰,紫玉兰,松果,松针,杨树叶,杨树穗花,柳枝,悬铃木种子,放在“神秘的植树节宝盒”中,让孩子们不只是看到图片,还能看到实物,加上生动形象的讲解,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原来这些平时并不注意的树木还有那么多的学问呐”。也正是这些一花一木,才为人类撑起了一片绿荫。
二十四节气,是祖先智慧的结晶,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其中蕴含的文化科学知识是孩子们需要了解并传承下去的,科普团以绵薄之力,填补了孩子们这方面的知识空缺。
从春天的“惊蛰”、“谷雨”、到秋天的“秋分”、“霜降”,直到冬天的“立冬”,志愿者们除了将每个节气涉及到的动植物知识带给成长中的孩子们,还通过耐人寻味的哲理故事告诉孩子们,要珍惜粮食、杜绝浪费,要懂得感恩和给予。
2019年4月20日谷雨这天,志愿者时晓裴在盟员高惠燕老师和林育真教授的带领下,与胜利大街三年级的孩子和家长一起,来到南部山区柳埠镇李家村小学,展开了一场为期一天的城乡小学联谊活动。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扶贫必扶智”的战略思想,让优质的教育资源走进乡村,科普团多次利用假期和周末走进乡村,尽其所能地改善城乡教育存在的不平衡状态。
2018年寒假,赵老师和高老师与科普团12位大学生志愿者带着为孩子们捐赠的价值6000多元的图书、杂志和文具来到费县城北立华小学,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手拉手心连心科普读书冬令营活动”。在这里,志愿者们倾尽全力,发光发热,为每一位贫困家庭的孩子点亮了心中的梦想。
每次支教之后,孩子们都会用最童真的方式向科普团员表达他们的留恋与不舍。他们会把我们送到车旁,一直向我们挥手,并问我们以后会不会再来;他们会抱着志愿者不放手,问他们要联系方式;他们会把在手工课上制作的手工艺品送给志愿者......点点滴滴,都是志愿者不曾收获的感动和幸福。
科普团的成长,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付出,离不开校长们的配合,也离不开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他们的一片爱心和无私奉献令科普团员们终生难忘。
曾记否,赵蕾老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拿出很多精力设计科普选题和内容,夜以继日地一遍遍修改志愿者的科普课件,一次次指导科普团员的演讲,为了能现场对志愿者予以指导,在膝关节疼痛的情况下,还艰难地跟随志愿者去学校做科普。在住院手术期间,也没有停止对科普团讲座活动的指导和联系,保证了所有科普活动的正常进行。
曾记否,高惠燕老师以其柔弱的身躯,奔波于城乡学校和社区,为科普团开辟了多个活动地点,还通过社会扶贫机构为科普团筹集活动经费,为科普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记否,商河郑路镇张庙小学的党春光校长,充分挖掘学校简陋的资源,发动家长们自己动手,为志愿者解决了食宿问题;他多次邀请志愿者为孩子们带去精彩的科普活动,为城乡大学生和小学生之间搭建了友谊的桥梁。
曾记否,济南槐荫区泉新学校的汪纯佳副校长,对科普团进校园的活动给予大力支持;费县挂职第一书记惠扬,积极为科普团的支教联系学校,想方设法解决了科普团的食宿问题。
科普团就是在这样一位又一位的教育者一次再一次的努力中,一步步去实现她的最大价值,莹莹之火,终能点亮希望的光芒。
科普的美好时光总是历历在目,经年之后,它们就像一些深浅不一的印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科普团员们青春印记的感言吧。
王惠:无论是科普还是支教,都是在育人育己。这条路很难,但好在有很多人与我们携手同行,而我也愿一直走下去。我希望能够教会孩子们乐于探索,热爱生活,谦逊懂礼;希望能够带给他们爱与梦想;希望能够让他们相信他们拥有无限的可能。
时晓裴:在做科普的过程中,遇见了许许多多德高望重的老师、志同道合的同学、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帮助孩子们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了奉献时代的情怀,希望自己能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贺雨菲:自从做科普以来,每个选题、课件的制作及流程都会由老师严格把关。为了能带给孩子们足够的科普内容,我们通常需要了解比我们所讲述的内容更多的知识。在带给别人知识的同时有所收获有所习得,这大概就是人生之幸事吧。
朱海霞: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加入了“手拉手烛光筑梦科普团”,从此开始了一种不同的生活体验。从开始制作ppt到在赵蕾老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改、完善,从第一次讲科普的羞涩与胆怯到第二次、第三次的熟练与自信,每一次与孩子们的互动都有着不一样的体验,每次讲解都有新的收获,感觉在跟孩子们在一起成长,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王雅军:不知不觉加入科普团已有半年多,这段时间多次参与了科普团的活动。感谢科普团给我这个锻炼成长的机会,更要感谢一路上互相支持陪伴的赵蕾老师和同行志愿者。最后我想说:只要有机会我会一直留在“手拉手烛光筑梦科普团”,以我所学,予其新知。
尹雪娇:最感动于当我走进教室时孩子们一起拥向我,仰起头期待地问我这次科普的内容。我瞬间感觉到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此浓厚,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也更加坚定了我志愿将更多的科普活动奉献给成长中的孩子们的决心。
生活、生物、节日、节气、乡村支教,科普团的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小学、中学、村镇、社区、文化场所,科普团的足迹在逐渐扩大。
一年来,科普团志愿者已达50余人,累计打造不同主题的科普讲座36个,开展科普助读活动98次,获益学生3000余人,被《联合日报》、大众网、齐鲁壹点、省委统战部微信、山东师范大学官网及官方微信等媒体报道70余次,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为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激发中小学生对科学文化的热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或许,我们现在的力量很弱小,但我们始终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每次科普、助读、支教等志愿活动直接惠及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但一个点的改变与进步常常会带动整个面的改变与进步,量的积累终会引起质的变化。
手拉手,是一种情怀;手拉手,是一种温暖。让我们大手拉起小手,带领你们去探索新的世界,竭尽全力,倾情付出,这是科普最美的名片,也是“手拉手烛光筑梦科普团”不懈努力的缩影。科普之行,任重道远,我们一直在路上!
(文字:姜雅茹,任雅欣,图片: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