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聊城市委建言
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
在前不久召开的聊城市十一届三次政协全会上,民盟聊城市委提交的一份《发展生态农业,促进聊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提案,引起了相关领导及部门的高度重视。该提案是由民盟盟员、聊城大学环境规划学院教授陈永金博士调研并执笔撰写的。
该提案指出,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 ,生态农业是 21世纪中国和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聊城市位于鲁西黄灌平原,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对该区域资源与环境进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合区域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靠有机产品发展农业,对聊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陈永金博士通过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聊城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低,现在很多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的原因之一是超量使用化肥。世界化肥平均使用量是每公顷250公斤,而聊城市每公顷施用化肥量接近600公斤,绝大多数的化肥跑到地下水中,跑到大气中带来环境的污染,既枉费了大量成本,又破坏了环境。如果用农家肥代替化肥,则可大量节省成本,又可提高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就是循环经济。如,现在人们养猪和其他家畜家禽,却很少利用其粪便做农家肥,其结果既不利于环保,又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是生态农业生产出无污染的有机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但其价格却是普通产品价格的1到数倍。美国曾经向中国销售生态猪肉,98元一公斤;日本向上海运来一船生态大米,90多元一公斤,很快销售一空。在聊城,蛋鸡下的蛋4元左右一斤,而本地鸡蛋7毛多一个,折合6、7元一斤。如果聊城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将成为聊城经济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农民中的技术人才大多都出去打工。新农村建设怎么建?就是拆旧房盖新房?盖完新房农民都出去打工?这不是长远之计!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民如果把自己的土地种好,无需都去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地做农民工。新农村就是要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生态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是优美环境的清洁工,是社会文明的加速器。
针对存在的问题,该提案提出了聊城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五条建议:
一是示范带动。由于农民经受风险能力较低,他们不愿意尝试看不到明显好处的事情。所以,政府要对聊城市现有的进行生态农业生产的企业和农户进行宣传推广,让老百姓看到实惠和好处,他们就会自觉走上生态农业之路。
二是循序渐进。生态农业不可能一步到位,可以先进行无公害产品生产,然后进行绿色产品生产,最后过渡到有机(生态)产品的生产。但这个过程政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聊城生产的产品大多是无公害产品,相关部门应该积极争取认证,然后推广无公害生产,培育生态生产。
三是产学研结合。生态农业强调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无害化,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应对各种病虫害,虽然一些老农民有一些经验,但可能无法应付遇到的所有的问题。聊城市有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研究,利用现代化知识,科学防治害虫显得尤为重要,甚至还可以将害虫、杂草变成有机农业生产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四是做好认证。生态农业强调生产过程的无害化,但产品一般很难与普通产品相区别,故在普通市场上,也不利于价格上取胜。所以,质量认证非常关键,这工作可以由企业做,一般农户无法做到。
五是扶持龙头企业。既然生态产品无法再普通市场上取得效益,其产业化就显得重要。即,普通农户专职进行生产,相关企业做开拓市场,运输与销售工作。在初期阶段,政府应对这样的企业进行政策、资金的支持,以有利于整个地区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
民盟聊城市委 李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