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组织发展方式
为壮大盟员队伍凝才聚力
——莱芜民盟组织发展的“三考一议”模式
中国民主同盟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经济建设“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建言献策、奉献爱心。盟员是民盟的宝贵财富,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组织发展是盟员队伍实现正常新老交替的唯一途径,是民盟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面对新的形势,组织发展工作必须要有创新意识,才能保证吸收优秀人才壮大盟的队伍,保持民盟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一、组织发展状况
07年2月,四届市委会换届时莱芜民盟的基本情况是:总数79人,重点界别51人,非重点界别19人。中高级以上职称占100%,中上层人士占100%。平均年龄49岁,离退休28人, 41岁至50岁有13人,51岁至60岁有18人,61岁以上有17人。
存在的问题:1、盟员分布面相对集中。发展空间受限,在没有盟员的界别和单位,组织发展工作打不开局面。2、专业结构受限。盟员的专业结构、知识层次与参政议政的需求相比较,尚有较大差距。经济、法律、金融、管理等非重点界别盟员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参政议政和为我市经济发展服务的需要。3、年龄结构偏高。盟员平均年龄49岁,有28人退休,其中莱钢支部16人退休,11人在岗,鲁中支部有7人退休,2人在岗。离退休盟员由于身体、家庭等原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参与盟务活动积极性不高。为了防止出现成员老化现象,避免民盟组织成为老龄组织,应该尽可能加大中青年入盟的比例,增强民盟组织的生命力。
针对存在的问题,盟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认为组织发展方式必须进行创新。发展什么样的人入盟,不仅事关民盟的政治形象和社会影响,也关系到民盟在多党合作制度中职能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因此,为适应工作的需要,盟市委在坚持组织发展“三为主”方针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优化民盟人才结构,实现民盟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政治标准,注重政治素质,创新发现和吸引人才的方法
民盟组织的政治标准要求入盟人员必须热爱民盟组织,遵守盟章规程,知识层次要求必需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中高级职称。对新进盟员来说,政治标准和知识层次都是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坚持政治标准和知识层次并重,注重申请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各种方式发现和吸引优秀党外人士加入民盟组织。
1、加强联系和联谊,争取中共党政部门的指导和支持。民盟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中共莱芜市委和盟员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年初,就组织发展工作制定方案,到市委统战部进行汇报,增大统战部对党派工作的协调力度。加强与大企业党委的联系,增强党委部门对盟务工作的支持。加强与市属高中、大中专院校、市级卫生组织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和联谊,邀请单位负责人参加民盟组织的联欢、座谈等,增强对民盟的了解,由单位党组织发现并向民盟推荐优秀党外人才。
2、创新基层活动方式,提高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参政党的特点组织各类活动,如召开全体盟员大会,组织各支部主委到外地学习,组织盟员调研,进行捐资助学等活动,增强广大盟员的凝聚力和参与热情。广泛宣传盟务活动和盟员的先进事迹,扩大盟的影响力,提高对党外优秀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3、增进盟内团结,发挥老盟员和骨干盟员的号召力吸引人才。通过召开老人节座谈会,组织新老盟员结对子,为75周岁以上老盟员过生日等活动,增强老盟员对组织的热爱,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发挥盟务干部和骨干盟员的积极性和号召力,加强与有较高代表性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保证组织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三、为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需要,创新组织发展的考查方式
严格组织发展程序,创新组织发展方式。盟市委要求申请人员根据所在单位地址、工作性质与相应支部联系,各支部在做好申请人员基本条件审查后报盟市委,盟市委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地研究发展对象。对于现行的组织发展方式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三考一议”模式。
1、考查文字表达能力。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第一要务,是民盟存在的社会价值的体现。作为现阶段新的社会阶层的代表性人士,民盟的各级成员,应该在各自专业领域,采用不同视角、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观点、建言献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参政议政的职能,因此,盟员的文字表达能力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为参政党的参政质量。两年来市委会委托党校结合民盟的工作性质出题考试,组织36人参加了笔试。统一阅卷,按分数排列,由高到低选拔。通过这种形式,考查申请人员的文字表达能力,选拔出有潜质、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人员17人。
2、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的频繁,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作为一个参政党的盟员来说,表陈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也是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而且这种表达直接决定着由此所产生的实际效力。鉴于此,为考查申请入盟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市委会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组织面谈,针对申请人员发表的意见和见解进一步考查其参政议政能力。通过两轮选拔,结合我市的发展比例确定人员进入考察范围。
3、考察政治表现和实际工作能力及德能勤绩。党外代表人士要具有政治把握能力和政治鉴别能力,深刻认识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重要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接受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了解申请人员的政治表现,由专人会同市委统战部领导到申请人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进行考察。考察中不仅和单位领导及相关部门座谈,还要和部门工作的同事座谈,对其做全面了解。
4、讨论研究确定名额。考察结束后,民盟市委召开全委会对入围人员进行综合评议,根据整体表现最终确定入盟人员名单。
四、组织发展成效
利用这种方式近两年发展17名盟员,平均年龄38.8岁,年发展率达到10.3%,位列全省第二位。新盟员中副区长1名,市医院副院长1名,高级职称、 研究生学历达半数以上。新盟员不仅知识层次高,能说会写,而且办事能力强。我市盟员队伍逐步形成了层次趋于合理的人才结构、门类逐步齐全的专业结构、梯次进一步完备的年龄结构。新盟员入盟后,增强了活力,也为盟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创造了条件。
总结上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我们认为,在社会上公开选拔新盟员,不仅符合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前提,更重要的是符合盟中央的强盟战略,同时也会扩大盟的社会影响。在选拔的过程中,进一步考察盟员的多方面能力,保证了优中选优,更加有利于提高盟员素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对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