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盟史纵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盟史纵览

陶行知的一二三四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生活教育思想家、平民教育实践家,也是民盟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在并不漫长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无数个脍炙人口的教育小故事,至今对我们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在此,我想用我青涩的文笔来转述几件小事,以念这位教育专家、民盟先贤。

一块木牌

南京,燕子矶头,一块一米多高的石质“劝诫牌”,上面刻着六个大字——“想一想,死不得”,落款陶行知。其实,这块“劝诫牌”并不是陶行知亲手竖立的,它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政府仿照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此地所竖立的一块“救命牌”改制而成。

1927年3月,陶先生在离燕子矶七八里地的小庄创办了“晓庄师范”。当时的小庄比较偏僻,教员们上下班主要靠人力车。有一天,在下班返城的时候,陶先生遇到一个人力车夫,那车夫刚从燕子矶拉着空车回来。陶先生刚上车,车夫便兴高采烈的说,“今天真走运,头前在城里拉一女的,给了我往返的车钱,没成想到了燕子矶她便跳崖自杀了,让我白捡一趟车钱!”。听完车夫的话,陶先生陷入沉思。第二天,陶先生便制作了一块长约二尺半、宽约一尺的木牌,木牌正面写着“死不得”三个五寸见方的大字,背面写着“想一想”,下面还有两行小字“人生为一大事来,当做一大事去,你年富力强,有国当救,有民当爱,岂可轻生!”。木牌制好后,陶先生亲自将其插在燕子矶头最高处的石缝中,以警示轻生者。

1980年,复旦大学知名教授陈子展先生曾回忆道:“我在南京上大学时身患胃病,有一次其痛难忍,痛得我失去了理智,便想一死了之,于是来到了燕子矶。当我到达矶头的时候,猛然看到一块木牌,上面的话把我猛然惊醒,便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可以说,陶行知先生所立的“救命牌”挽救了无数个轻生者的性命。陶先生对生命是十分敬畏的,他曾提出过“少生、好生、贵生、厚生、共生”的“五生”主张。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完善生命本身,“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身是断乎不可的”。想想现在的教育,有的高中学校甚至提出了“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口号,这样的教育是否偏离了本来的方向?

二只口袋

陶行知先生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用来装公款,一只用来装私款,公私分明绝不含糊。

1938年的秋天,陶先生为了收留抗战烽火中的难童,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抗战期间,前线吃紧,后方紧张,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为此,陶先生身先士卒,率领全校师生四处募捐并宣布一项纪律:所有募捐所得,颗粒归公。有一天,陶先生独自一人到很远的一个地方去募捐,凭借陶先生的威望,那天的收获颇丰。等到天色已晚,到车站购票返校时,陶先生忽然发现自己的“私囊”里已经空空如也。此时他早已饥肠辘辘、体力不支,而车站距学校尚有十几里山路。虽然那只装有公款的口袋鼓鼓囊囊,但陶先生始终不肯“因私废公”,最后硬是拖着疲惫的身躯,一步一摇地走回学校。其实,此时的陶先生完全可以“预支”一点募捐款为我所用,这样做既无人知,也属人之常情,可是陶先生偏偏不为所动,真正践行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信条。

由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陶先生之所以为世人所敬重,不仅在于他渊博的知识,更在于他那崇高的人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中明确指出,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为师之道。教育关系着国家的复兴、民族的未来,这就要求从教者谨记“二只口袋”的故事,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警惕自己,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示范”。

三才理念

“我办的不是天才教育,是人才教育。按照每个孩子的特长和爱好,对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定向培养,因材施教,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这些‘人才’如能加以正确指导,再经他们自身的一番努力,便可转化为‘大才’;对‘大才’再进行恰当地引导,他们自身再出一身力,流一身汗,一段时间后,‘大才’也许就会成为‘天才’。真正的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面对非议,陶先生如此说。

抗战时期的重庆育才学校招收了许多战时的流浪儿童,这些儿童大都远离故土、失去了爹娘,原本应该快乐活泼的他们因此而闷闷不乐甚至对生活失去希望。为了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陶先生便教他们唱歌,教他们演戏等。在陶先生悉心的关照下,这些流浪儿童不仅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还展现出了自己非凡的才艺:他们中有的善唱有的善跳,有的爱演戏有的爱创作。对他们的改变,陶先生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并因材施教、细心培养。不到一两年,这些孩子便在重庆各地自编自导自演抗日戏剧来宣传抗日,还利用抗敌画展来为抗战呐喊助威。渐渐地,这些孩子的出色表现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周恩来总理曾称赞这些孩子“一代胜似一代”,冯玉祥将军也为这些孩子鼓过掌。然而,也有一些因循守旧的教育界“老顽固”认为,特长教育属于天才教育,这与陶先生提倡的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理念不符,便开始阴阳怪气地非议陶先生。于是,便有了上面的那段话。

陶先生提倡普及教育的同时,也在坚持因材施教,这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陶先生的这种“三才理念”对我们的启发意义巨大,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教育只看成绩是不行的。我们只有谨记总书记的教导和陶先生的“三才理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天才”。

四块糖果

依然是在育才学校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陶先生走在校园里,忽然听见一片打闹声,循声望去,发现是一个叫王友的男生正在用土块投掷本班的另一个男生。陶先生当即喝止了王友,并让他放学后去校长室。无疑,陶先生要亲自教育教育这个顽皮小子。

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却发现王友早就站在了校长室门口。这时候的王友早就开始“惴惴不安”了,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陶先生不仅没有训斥他,反而递给他一块糖果并告诉他:“这是对你的奖励,因为你非常守时。”正在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之时,陶先生又递给他另一块糖果,并对他说:“这也是对你的奖励,因为当我不让你打人时你便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话音刚落,陶先生又递给了王友第三块糖果,并告诉他:“这还是对你的奖励,上午的那件事情我已经调查过了,你打他是因为他不讲规则、欺负你班女生;你打他是你正直善良的表现。”此时的王友早已不知所措,心里更是没底,既害怕又愧疚,便带着哭腔向陶先生忏悔道:“陶校长,我错了,请您惩罚我吧!我打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即使同学有错,我也不该动手啊!”听到王友的忏悔,陶先生脸上露出了微笑,紧接着,陶先生又拿出了第四块糖果,对王友说:“为你的知错能改,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可是这是我的最后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没了,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智慧的爱里,教育是甜蜜的。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给了王友一次终身难忘的教育,也向无数教育者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陶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越来越呈现功利性的今天,陶先生的这句话和“四块糖果”的故事发人深省、令人反思。

如今,陶行知先生已经离开我们75年了。然而,在我们的记忆里,他似乎从未远去。75年来,他的教育思想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虽历经风霜仍绵延不绝。这是陶先生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更是国家的幸运、民族的幸运。今年是民盟成立8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请让我们带上一份感恩的心,来重读陶先生的故事,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民盟的先贤吧!

                                                                                                  (盛全城)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