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莲:城市建设中的天人合一
王金莲
临清市与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隋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临清“自开渠运,始为要津”。清代,凭籍会通河漕运,临清成为“南北之咽喉,京畿之锁钥”。临清是一座很美的北方小城,格局似南方园林式,有运河、小桥、垂柳、水塘。明弘治年间翰林院编修、文渊阁大学士的李东阳就曾赞曰:“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
临清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75%左右,老城区承泄水塘、河道较多,从来不淹。天桥街、锅市街、马市街,北低南高,落差三四米,水流向死河子、北大洼。大义街,宁海巷,水流向了养济院后坑。会通街,前、后关街,水流向了会通河。老街巷顺势于河、坑、塘而建民居的道理,就在于此。故,有塘而储水最聪明。
临清市区原有七处水塘,分别位于体育场西、大酒店对过、先锋办事处东、二院大门南侧、邮政局对过、一中东墙外、市委招待所东墙外的蝎子坑。这七处水塘在不大的临清称得上星罗棋布,起着蓄水排涝、补充地下水的功能。如果按照现代提倡的美化环境,改善人居生存条件的观点,对上述水塘略加修缮、改造,构成相连通的水面,就可以把临清变成一座美丽的湖城。然而,时至今日,这七处蕴藏着美好前景的水塘已经被全部掩埋掉,千百年来祖先和大自然的赐与变成了不可复原的建筑,在渐行渐远的岁月中,必将淡出人们的记忆,好像在临清的版图上从来没有存在过。
如今我们能看到的仅仅是后果。护城河垫平后,红星市场、老丝绸厂、凤凰大厦、南门里南门影院、东方家具城,北门里制线厂,大桥旅馆一线老临清护城河各处旧址,逢雨必淹。国棉厂、元仓街、五小学、塑料厂门前雨季必会污水横溢。
最后一处被填埋的水坑是蝎子坑,位于市委招待所东墙外,是一处造型别具一格的水塘,由于处于市区中心最洼处,自古以来就担负着蓄水排涝的功能,是邮政局路口以东沿街商铺泄洪的唯一去处。2011年,被开发商建起了楼盘,一个不知道多少年的池塘,仅仅靠填埋就能解决问题吗?地基承载力、基础处理能否达标?上面的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变形、位移是否在规定限度内?但愿我们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部门能够清楚,让居民真正安居。
临清防洪形势严峻,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京九铁路的建设。临清地势南高北低,以前下暴雨,就算城区水塘被填平,水流仍可顺势北流直至夏津白马湖,97年京九铁路线开通后,铁路路基斩断了临清的泄洪通道,如遇大的洪涝灾害,临清城区居民如瓮中之鳖。
清政府和民国,注重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适宜居住第一,规矩次之,倡导天人合一,治水、用水溶于自然理念,从不围、堵、垫坑违背自然。反过来看我们现在城建规划:逢坑必垫,遇街取直,削足适履,断箭疗伤,强人意愿,其结果必然是百姓遭殃。
一个城市没有了流水,就失去了城市的灵魂,特别是临清这个以航运发展起来的城市。不给水留出路,水就会不给我们留活路,这是被多少惨重教训证实过的,这并不是一个向大自然挑战的问题,而是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具备不具备整体、长远、可持续素质的一种表现。填埋一个自古以来就有的、具有蓄水功能的池塘,小一点说,被经济利益驱动,大一点说,是不懂城市建设,为危险埋下了伏笔。建议市建委规划部门组织文物保护专家、市政建设专家、水利专家共同商讨城市建设发展的问题,把城市规划做的更加完善。归根结底最重要的一条是:城市建设要能够按照规划,毫不走样地实施。
作者简介:
王金莲:民盟临清支部盟员,临清市水务局规划设计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