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组织“三套车”服务基层社区
——民盟青岛市委积极探索服务社区建设新模式
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区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城市工作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在加强社区建设的进程中群策群力,积极探索服务社区发展的新模式,必然成为新时期民主党派尽职履责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民盟青岛市委与青岛市市北区延安路街道办事处联合成立明霞路“同心社区服务站”,共同探索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的新模式。依靠这一阵地,民盟青岛市委开出了通向基层社区的“三套车”,使党派工作深入基层接地气,各项服务围绕居民聚人气、社区管理群众满意增和气。
一、突破固有模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直接服务社区
“同心社区服务站”开出的“第一套车”,是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服务社区建设的“直通快车”。
依托“社区咨询会”等机构,服务站打破了民主党派“进社区”的惯有思路:不只是秉承人才、智力优势,以“办办讲座,搞搞义诊,送送书画”这类方式对居民展开“有形服务”,同样着眼于民主党派地位超脱、渠道畅通、联系广泛的“无形优势”,以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咨询对话等形式,直接服务于社区生活中的“上层建筑”——社区管理的全部过程。
通过“社区咨询会”,社区和居民之间有了“第三方”,一个民主监督的平台就此形成。民盟青岛市委汇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方专家,成立了“社区工作专家咨询组”,接受街道、社区邀请,就社区建设规划和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提供咨询服务;而延安路街道办事处建立起“社区民主日”,以定期联席会议等形式,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接受民主党派和群众监督,共同协调和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在对拆除该街道辖区内黄山路1000余平方米、50余处的违法建筑工作中,“同心社区服务站”不仅担负起“监督员”的职责,还从盟员中选派了专职律师提供法律服务,以人文关怀和法律保障推倒了群众的“情绪围墙”,极大地消除了群众顾虑和困惑,使整个拆违过程实现“零上访”,得到中共市北区委主要领导肯定。
而在该街道辖区内的松江路、黄山路社区文化建设中,“同心社区服务站”又发挥人才密集的“智囊团”优势,为社区管理提供了咨询作用:邀请十余位盟员专家与街道党委同席研讨,从文化、旅游、规划等专业角度挖掘社区文化内涵,确定了“崇信、尚和”的社区文化基调。
二、畅通民意渠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话基层群众
“同心社区服务站”开出的“第二套车”,是倾听群众诉求、反映社情民意的“交互列车”。
服务站成立了“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室”,以每月第二个周六作为开放日,由盟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轮流“坐镇”,对社区重大工作和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一对一”倾听,一方面引导社区居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协助社区积极探索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也广泛搜集、掌握社情民意信息,为参政议政汇总第一手材料。
民盟青岛市委驻会副主委江玉民说:“工作室的成立,为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基层调研、开展社会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据了解,青岛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青岛市人大代表刘树艳,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青岛市政协委员张广海和青岛社科院法律所所长、青岛市政协委员张维克等9位盟员都是“社情民意工作室”成员。
“社情民意工作室”建立了“一月一汇总”、“半年一走访”、“特殊时期重点排查”的制度,发放了2万3千余份“倾听·相助”社情民意反映表,接待居民200余人,征集到社情民意1500余条,涉及危旧楼院改造、垃圾分类处理、空巢独居老人照料、居民文化生活改善、失业人员就业等20余项内容,成功解决了上访隐患30余起,成功发挥了民主党派矛盾“减压阀”“调节器”的作用,协助该街道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情民意信息网络和风险评估机制。
群众无小事,无论点滴,居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社区民主日”,针对居民提出的老旧楼院楼道内脏乱差问题,街道现场启动了“楼道综合整治工程”,即刻更换楼梯扶手、粉刷楼道,工作室以“虚职”办了“实事”,受到居民强烈好评,工作室成员也受到“狂热追捧”。在市北区人大代表王可锋主持的一场“居民接待会”上,一个多小时的交流被延迟到三个小时。“问题看似简单,但却都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王可锋从居民热诚中感到了责任的重量。
三、实现常态服务民主党派资源优势普惠社区居民
“同心社区服务站”开出的第三套车,是民主党派社会资源服务社区群众的“固定班车”。
服务站突破了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的老一套“游击战”模式,由社区提供固定场所作为平台,以社区建设和居民实际需求为方向,长期化、常态化地提供各项服务。一方面使街道能够根据自身管理和服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民主党派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便于民盟青岛市委建立长效机制和专业队伍,为走向规范化、品牌化道路提供了坚实平台。
对这一模式,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社会所所长郭芳评价道:“该站一方面开通了党派成员参与公益性社会服务的直通渠道,另一方面弥补了基层社区公益服务资源的不足。”
拥有稳定阵地,首先意味着服务内容的广泛和立体。除“同心社区咨询会”、“社情民意工作室”之外,“同心社区服务站”还拥有同心社区学校、同心社区书画社、同心社区健康驿站等五个机构;采取“阵地式、定点式、订单式、互动式”四种模式开展工作,在假日时段集中开展志愿服务近20次;对困难群体实施定点上门帮扶20余次;根据社区居民需求服务社区群众1000余次;通过网络平台收集信息近100条,发布信息50条。五个机构面面俱到,四种模式环环相扣,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需求和服务之间的对接,切实提高了服务活动的覆盖面、针对性和灵活性,6-8月份居民评价满意率达到98.1%,二次回访满意率100%,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实现常态化服务,还为探索机制、建立品牌实现了巨大空间。经过摸索,该服务站已建立起由10项制度、10余项流程组成的服务、协调、联动机制,建立了“群众满意、党委满意、基层满意”的三条标准和“规范服务标准、公开服务承诺、佩戴服务标志、评选服务先锋、接受公开监督”的五项措施,明确了各方职责,同时对服务全程进行跟踪、评测、指导,以保证服务站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使其形成民盟青岛市委面向社会的特色品牌。
“同心社区服务站”的探索还刚刚起步,但已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中共青岛市委办公厅、市委统战部以专报形式推广了民盟青岛市委的做法;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中新社、人民政协报、团结报、中国日报、凤凰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30余家媒体对服务站及其活动表示关注,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大众日报都刊文表示,同心社区服务站成为在全国率先探索的民主党派多方位服务社区建设的新模式。新华社以“中国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致力社区建设”为题评论说:“与此前中国民主党派进社区服务相比,明霞路同心社区服务站中,民盟在服务社区建设时发挥了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政治优势。”
(民盟青岛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