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专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大众日报》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系列14篇)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大众日报》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精心研究策划,自1027日起,第一时间隆重推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系列评论。从第一篇《让十九大精神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至1112日《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共14篇。

这组重磅评论,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阐释全面准确,分析系统到位,为全省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营造浓厚氛围,产生持续热烈的社会反响。

 

让十九大精神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

——一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了。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踏上了新征程。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摆在最重要位置,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让十九大精神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批准了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大会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让十九大精神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刻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也是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条主线。作出这个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宽广深远的视野,洞察党情、国情、世情、民情的发展变化,科学分析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革得出的科学精辟论断。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深刻学习领会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建设的新要求,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让十九大精神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也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灵魂。从“八个明确”到“十四条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党和国家事业各方面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写到党的旗帜上,这是对党的发展的历史性贡献,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一定要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让十九大精神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落到山东走在前列的具体实践中。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全新战略安排,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做好山东工作,努力实现山东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以实际行动把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大踏步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历史性成就 历史性变革

——二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党的十九大,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归根结底就是靠“两个关键”,关键有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关键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这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保证。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转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方位、开创性的辉煌成就。五年砥砺奋进,我国发展方式转变之快、人民生活改善之多、体制机制变革之深、国际影响力量之大、执政根基巩固之牢、中华儿女信心之强前所未有,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年来的巨大成就,更加坚定了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理论与实践互相激荡、理论创新与发展成就都达到新境界的五年。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需要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并以此科学制定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鲜明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新实践催生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五年来,我国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变革不断向更深层次推进,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的面貌、国家面貌、军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山东同全国一道,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多次对山东工作作出指示批示,要求山东加大改革力度,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大社会治理创新力度,积极开拓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途径,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回顾五年历程,山东发展进步的一切成就,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动体现。正是有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我们才进一步明确了山东工作的目标定位,抓住了山东发展的关键要害,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把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推向前进。进入新时代,我们倍感自信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实现山东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必须始终如一紧跟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坚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统一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把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落到山东走在前列的具体实践中,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力量。

 

紧扣新矛盾 奋进新时代

——三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也是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深刻认识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好地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以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坚实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是十九大报告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要深刻把握“三个意味着”、“五个是”的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我们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进入世界前列,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和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牢牢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思考,致力于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解答新的时代课题,实现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入新时代,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要紧密结合十九大对我国未来发展作出的战略安排,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属于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就一定能谱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

肩负起“四个伟大”历史使命

——四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96年的奋斗史上,有两个雄浑的大字始终光辉闪耀——使命。十九大鲜明提出,在新时代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充分彰显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使命意识和历史担当。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

“四个伟大”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四个伟大”的集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每一个“伟大”都有特定的含义。实现伟大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伟大斗争,就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就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特征作出的重大概括,集中揭示了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揭示了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体现了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战略谋划,必将激励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实现伟大梦想,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一句话,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归根结底要靠我们党带领人民来推动和实现。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四大考验”长期而复杂,面临的“四种风险”尖锐而严峻,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打铁必须自身硬。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肩负起“四个伟大”历史使命,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离宏伟目标越近,越是充满了艰难险阻,越是要保持一股坚持不懈的精神,越是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进入新时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把握正确方向,从政治上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坚定;如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抓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这些重大任务,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凝聚攻坚克难的精气神,拿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的信心无比坚定,我们的力量无比磅礴,我们的前途无比光明。

 

自觉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五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新思想为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前行,必须有新思想为指引。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党章,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十九大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和重大历史贡献。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和灵魂,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基本方略,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回顾我们党96年的光辉历程,从选择马克思主义到创立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在科学理论中孕育催生、武装锤炼,用科学理论凝聚力量、开拓发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刻阐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取得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将更好引领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奋勇前进。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思想开启伟大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十九大提出“八个明确”,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民生、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明确了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从“八个明确”到“十四个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要用心学习领悟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用心学习领悟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切实在思想上深刻认同、在行动上坚定遵循,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更加奋发有为地做好山东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世界观、价值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为我们抓住机遇、攻克难关,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行动指南。我们要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坚持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学,逐句逐段地学,力求学懂学通学透;在聚焦重点上下功夫,抓住关键和实质,确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增强理性自觉上下功夫,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纯洁自己的灵魂,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拿出务实管用招数,解决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在学习中深化认识、凝心聚力,在实干中攻坚克难、彰显担当,真正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山东落地生根,变为深入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

 

贯彻基本方略 引领事业发展

——六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实现伟大梦想,离不开科学务实的行动纲领;推进伟大事业,需要统摄全局的战略指针。党的十九大报告,紧紧围绕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十四个方面作出了战略谋划和科学回答,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就要把这一基本方略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用心领悟贯彻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心领悟蕴含其中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向改革要动力,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迎来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过去五年,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对在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形成了以“十四个坚持”为主体的基本方略。深刻领会这一基本方略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牢牢把握,自觉践行,必将不断开辟我们党治国理政新境界,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展开。“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方面,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科学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其中每一个“坚持”,都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实践延伸与拓展,两者内容上是一致的,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作用于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有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四个坚持”每一项都精准聚焦“八个明确”,指明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重点、主攻方向、实现路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把握好这一基本方略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就一定能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全面理解基本方略,自觉贯彻基本方略,最重要的是强化使命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好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贯彻十四条基本方略,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决胜全面小康,不让一个人在小康路上掉队;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们要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贯彻“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就要服务于“两个阶段”发展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审视山东发展阶段性特征,解决山东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推动山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持续走在前列,“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为我们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提供了“金钥匙”。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基本方略,积极谋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更大力度坚决打赢五场攻坚战的思路举措,抓好重点改革任务落实,就一定能实现山东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聚焦新目标 开启新征程

——七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伟大的事业在承前启后中推进,伟大的目标在砥砺奋进中实现。十九大在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的同时,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清晰完整地描绘了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我们标注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奋斗路径,必将激励我们坚忍不拔、锲而不舍、艰苦奋斗,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前后相继、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全面小康战略构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三步走”战略安排。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提前实现的基础上,我们党又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方位、开创性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握历史新方位,顺应时代新特点,十九大提出分两个阶段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与“三步走”战略目标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铺就了一条强国之路、复兴之路。这一重大战略安排,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视野、高远眼光与科学谋划,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坚信,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目标提出新任务,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十九大统揽“两步走”战略步骤,在第一个阶段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十五年,在第二个阶段将“美丽”纳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把原来的“国家”改成“强国”,既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统一相对应,也使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表述更加完整,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从时间上看,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仅仅剩下三年时间,让十三亿多人民共同迈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时间紧迫,时不我待,需要拿出一鼓作气向着终点线冲刺的状态和行动。从任务上看,无论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还是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特别需要攻城拔寨的勇气和干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们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事业更伟大、任务更艰巨、工作更繁重、结果更辉煌、影响更深远。收官和开局并举,承前与启后交替。只要我们胸怀远大目标,不自满,不骄傲,不懈怠,不停顿,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个时间节点接着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就一定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书写波澜壮阔的新史诗、创造举世瞩目的新奇迹。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八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九大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一个总纲领和新要求。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目标任务决定的,是有效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顺利跨越“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历史关口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必然有新变化,最大变化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差距、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尚未解决,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中央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要求,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指导,全面理解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用心领悟新的发展指向、工作重点和实现路径,准确落实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在把握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涵盖产业、体制机制、微观主体、组织模式等诸多内容的综合体。十九大从“供给侧”“创新”“三农”“区域发展”“经济体制”“全面开放”六个方面,为怎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路线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主攻方向放在供给体系质量上,不断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现各个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进一步优化制度供给,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牢牢把握这六大任务,明确主攻方向、主要举措和方法路径,在具体经济工作中落实见效,必将有力提升我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完成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做好山东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山东是经济大省,但还不是经济强省。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四新”促“四化”,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塑造一个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供给体系,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我们要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强化创新驱动、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协调发展格局,实现山东经济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我们要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紧扣关键环节和关键节点,抓好重点改革任务落实,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持续走在前列注入澎湃动力。

 

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九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十九大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对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了全面部署。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自近代以来,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找到一条正确道路;直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政治制度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定于一尊。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民主制度,才最可靠;只有保证人民依法有效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民主,才最管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了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进入新时代,只有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必须紧紧围绕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来推进制度建设,确保每项制度都有利于这三者的有机统一。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才能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有着巨大优越性。但这不是说中国政治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人民政协要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就一定能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十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把加强文化建设摆在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的前所未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对待,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重要部署。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需求、精神享受、情感熏陶、艺术生活的丰富多样和品质提升,成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衡量人生幸福和生活美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就要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否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是否充实、社会风气和文明风尚是否提升。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文化建设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文化建设既有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有总体上、结构上、质量上跟不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方位意味着新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充分,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充实,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全面小康,是我们必须担负的新的文化使命。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能不能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找到正确的文化前进和发展道路。前进方向正确了,发展道路对了,我们的思想文化才有凝聚力引领力,我们的文化产品才有生命力号召力,才能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共同思想基础。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的主导权话语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指引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穿于新型智库建设、互联网内容建设、阵地建设等意识形态建设全方位各领域,就一定能使文化建设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人与文化的互动生长是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前提,也是增强责任担当,提升能力素质的重要条件。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就有利于激励人们把个人事业与奋斗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增加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就能用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推动人们向往和追求高尚的道德。只有把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着眼点落脚点,文化使命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文化才能成风化人、浸润人心。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我们就一定能以蓬勃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支撑。

 

让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十一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唯有不忘初心,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让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从我党第一个纲领、第一份决议,到十九大报告,为人民谋幸福始终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始终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五年,六千万人口稳定脱贫,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显著增强,是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最生动体现。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始终的鲜明主线。从“不忘初心”主题,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到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人民”二字醒目鲜明、力重千钧,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宗旨、根本性质和政治本色。

让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新时代带来新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不仅期盼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也要求有更公平的法治环境、更安全的社会环境、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人民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利益贯穿于各项重大战略举措、重大方针政策、重大工作部署中,就一定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让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要切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柴米油盐酱醋茶”看似事不大,却是关乎民生民心的大事,也是关乎改革发展的大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改善民生的能力,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多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多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不要做过多过高的承诺,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坚持积极就业政策,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生态环保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十二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生态文明将与物质、政治、精神、社会文明一起得到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备一环,在这一伟大进程的每一个重大节点上,都有对生态环保的明确目标要求,这就意味着,至少在未来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始终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任务,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每一代人都必须付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为生态环保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必须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熔铸心间。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也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之深、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之多、监管执法之严、环境改善之快前所未有。进入新时代,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南。新时代的发展,必须以绿色为底色,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绝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们一定要从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环保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不断增强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为生态环保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导向。坚持在资源上把节约放在首位,在环境上把保护放在首位,在生态上以自然恢复为主,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我们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应相统一的原则,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按照提升发展质量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要求,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以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为主,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有负面影响的生活行为,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一定能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促进人类永续发展。

为生态环保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制度是生态文明的基石。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就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引导市场主体向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方向积极作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快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我们坚信,发挥好制度引导力、约束力,用制度涵养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绿色发展实践,筑牢生态环境防线,一定能实现美丽中国的蓝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十三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首先要在政治上坚强有力。十九大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明确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突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抓住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关键,是对党的建设思路和布局的重大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提升到了新境界。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讲政治的目的在于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共同奋斗。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从政治上建设党,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进一步巩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根本好转。实践证明,把党的政治建设抓好了,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道路、政治大局把握住了,党的政治能力提高了,党的建设就铸了魂、扎了根,就能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反之,忽视、弱化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抓不到位,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就会方向不清、失去灵魂。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全党旗帜鲜明讲政治,更加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的理论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和基础。只有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牢固凝聚起来,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关键要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上,体现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上;向党中央看齐,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上,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做的效果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领袖权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做到对党忠诚、对党中央忠诚、对习近平总书记忠诚,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必须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我们讲干部素质,最重要的是政治素质;讲领导能力,第一位的是政治能力。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能不能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能不能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考验的就是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十九大报告把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作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根本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牢固树立党章意识,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说到底,就是要切实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自己摆进去,密切联系实际,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才能不辜负党的重托,不辜负人民的信任,确保党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胜利前进。

 

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十四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进一步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八种本领”,用铁的肩膀担负起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责任。

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是有一支本领高强的干部队伍。总的看,我们大多数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是可靠的、本领是过硬的,但是,“本领恐慌”在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踏上新征程,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领导干部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领导干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强本领。只有对知识来一次再丰富,对本事来一次再扩容,对能力来一次再升级,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把从严管党治党的责任担起来,把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责任担起来,才能团结带领大家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本领不是天生的,领导干部的本领不会随着年龄积累或职务升迁而自然提高,只能是通过不断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来获得。我们正在从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新问题新情况会不断出现,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还很多。十九大提出增强“八种本领”,把学习本领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习是前提,好学才能上进,如果不加强学习,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等本领就无从谈起。新时代、新矛盾、新征程、新任务,要求领导干部的学习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必须抓住学习重点、拓展学习领域,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尽快补上素质短板、方法短板和能力短板,全面提高领导工作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心领悟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以及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这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增强“八种本领”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

增强本领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实现十九大确定的宏伟目标,注定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新征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更不会都是平坦大道,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攻坚克难的硬功夫。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善于实践落实,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既要矢志抓发展,又要善于破解发展难题,在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既要勇于抓改革,又要敢啃“硬骨头”,敢蹚“地雷阵”,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既要增强法治观念,又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社会和谐;既要主动做群众工作,又要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既要敢于直面风险,又要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只要各级领导干部自身硬起来、强起来,既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又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就一定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开拓各项事业新局面,奋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大众日报评论员;

来源:大众日报·山东政事

 




文章纠错

邮箱
手机
纠错内容
验 证 码